由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管理委员会主办、华梵大学哲学系承办的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日至3日在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海峡两岸共有20位学者(其中大陆10位,台湾10位)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就两岸宗教发展的现状、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宗教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华梵大学校长马逊博士在开幕词中介绍了台湾宗教的基本情况。她说台湾宗教发展非常蓬勃,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社会福利方面往往都走在前面,如“9·21”大地震时就走在了政府救助的前面,表现出充分的热情和实在做事的作风。她也指出台湾宗教发展曾经出现过混乱时期,现在宗教界主流是好的,关注贫富问题、注重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提倡和平,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以下按会议发言顺序)
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所吕凯文助理教授从批判的角度,探究初期佛教如何考察与改写婆罗门教的种姓起源神话。他首先透过当代系谱学的视野与思维,将“系谱学”的旨趣定位为“藉由对于‘起源’问题的溯源与揭露过程,颠覆吾人既有的规范性思维”。其次,他以“佛教的种姓系谱学”为题,说明佛教是如何解构婆罗门教的既有宗教知识与世俗权力的共构关系。最后,他还检讨了佛教的种姓系谱学的难题。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樊光春研究员通过对道教历史文献和当代研究成果的梳理,就道教宫观及其相关的一些事象进行了分析。他所说的“宫观生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结合,宫观生态的目标是追求人间仙境,宫观生态的原则是原于道家的自然哲学观念的尊崇自然。他认为宫观生态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存在和延续的价值,应该在其中寻找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台湾朝阳大学通识中心陈茂祥助理教授考察了台湾马祖信仰文化的历史、现状,展示了与大陆传统的农业文化截然不同的一种海洋性文化,并强调这种民间信仰应该得到学术和思想上的提升,学者和专家应该注重研究,为其中赋予更多的学术因素和思想内涵。
耕莘护理专科学校王玉华助理教授以天主教敬天爱人的教育理念与社会关怀为议题进行了讨论。她认为敬天爱人的教育理念来自于辅仁大学的复校理念,更是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融合。以这一理念为主轴,她爬梳其理论脉络,进而透过“敬天以诚,爱人以德”的的具体实践,表露基督教的社会关怀,从基督教所投入的慈善事业急社会活动中,体现基督博爱的精神,为人类的解放及发展笃力以赴。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金志霖教授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大陆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一些情况,指出当代大学生关注宗教问题主要是求知欲使然,真正信仰者为数甚少。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独立思考,在宗教问题上许多看法与传统观点相去甚远,其中有些看法颇为片面、偏激,但也有不少观点值得重视。
台湾华梵大学中文系陈秀慧讲师介绍了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的佛教教育志业——理论与实践。晓云法师一生致力于推广佛教教育以净化社会人心,维系世道安宁,在其勤学勤行、务实与理论交参验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重视心灵善导与慧命开拓的“觉之教育”理论,落实其培养僧材的宗教教育与纳入国家教育体制的社会教育的“二部并进”教育理想,并在中国佛教史上以佛教人士的身份创办了台湾第一所森林大学——华梵大学。
陜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人文研究所、宗教研究中心儒学—儒教所韩星副教授就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讨论,指出儒教问题起源于明末清初天主教来华,大陆20多年来一直就此问题进行争论,从时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在观点上可以分成三类,在范围上可以分成六大时空区域。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最新动态是从2004年以来在由孔子2000、原道和中国儒学网组成的“儒学联合论坛”上就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使得儒教复兴的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学者提出了“儒教”的建制问题,形式化问题,以及如何进入大众的安身立命问题等。
辅仁大学哲学系傅玲玲副教授探究孔子人文精神及宗教观念时认为,孔子注重人的道德价值,并肯定了人追求与实践生命意义的能力,奠定了儒家哲学的人文意蕴。而孔子在其学说中对于丧、祭之礼的关注,亦已从“天命”、“鬼神”的敬事,转而关注“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对于“礼”的涵义,亦从人文的角度予以论解。
苏州大学哲学系吴忠伟副教授通过对人心的交换与物的让渡方式的考察,分析差异人心的整合,进而反思社会认同机制的形成,这一工作在日渐“人心惟危”的今天或许不无裨益。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游祥洲副教授探讨了正严法师对菩萨人间化的诠释与实践问题,认为正严法师对这个问题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自己的新抉择、新发展,试图通过佛教世俗化的方式影响社会人生,解决人类的危局和困惑。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高兆明教授就大陆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兴起现象进行了社会伦理学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大陆近20年来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在对既有信仰迷茫中由于种种机缘逐渐走向宗教生活,这是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的,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探讨了宗教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调适问题,指出宗教组织在现代社会运作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符合世俗需求,还须领悟到宗教的形而上价值与神圣领域,必须进入现代社会重构其生存的文化模式,这项工作是相当艰辛的,决不能无知地被时尚牵着鼻子走,要有时时再创造的自觉与动力,在依存的现代社会中展现出宗教实践的使命,建构出对治现代化的文化创新运动。
山东大学哲学系、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陈坚副教授就近代以来一些中国学者提出的“宗教替代论”及其暴露出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 “西方中心主义”的一叶障目,“宗教替代论”遂不能正视中国传统的道教和佛教的宗教作用。
陜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尤西林教授提交了天主教陕西周至教区乡民信仰口述史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他叙述了周至教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精神文化环境,记录了十五个乡民信徒信仰口述史,并对他们的口述材料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伦理性的信仰动力与契机占了绝大多数,基督教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发生了双向的影响与改造,这样的影响并非教义布道的结果,而是伦理实践,特别是教会凭借其传统所形成的伦理团契的作用。
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宗教研究所刘国威助理教授通过对十一至十三世纪所一度流行的在家居士宗教活动记录的初步考察,讨论了藏传佛教中居士与社会间的关系,认为他们的活动对后来的西藏宗教发展产生了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后弘期的许多佛教教派,如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等都是居士所创立的教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蓓蓓教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及周边地区宗教信仰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社会转型,宗教信仰日益兴盛,其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及其精神价值逐渐凸现。民众信教往往源于实用的和现实的目的。在信众的观念中,更侧重于崇信自然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对自己现世生活的改变。
真理大学宗教系张家麟副教授就当代台湾新兴宗教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谈到台湾学者对新兴宗教定义的争论,政治解严前后新兴宗教的变化,新兴宗教起源、发展以及一些基本特质,预测新兴宗教研究未来的趋势:台湾宗教政策的“宗教自由主义”间接地促使新兴宗教研究的蓬勃发展,从新兴宗教描述到理论建构,科际整合仍为主流等。
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叶勤讲师从文化的维度研究基督宗教在大陆社会转型期的处境化问题,指出社会转型中基督宗教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一方面基督宗教的伦理作用和教会的社会服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转型中的结构性空缺,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与地方基层政府和社会大众作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基督宗教本真信仰以异质文化所具有的刺激作用来促进中国文化的自省和更新。
华梵大学哲学系吕健吉副教授首先以佛光山和慈济的发展概况来说明台湾宗教传播的现状,其次以拉斯威尔传播模式来研究台湾这两大佛教团体的宗教领袖、弘法内容、弘法管道、信徒特质以及弘法效果,指出在相同的传播模式中由于有不同的传播因子而发展出彼此抗衡的两大宗教势力。文章特别针对佛光山将佛法弘扬五大洲和慈济的全球急难救援进行了深入分析,推崇并赞许两大佛教团体利乐众生、服务社会的慈悲精神。
陜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张应超研究员对大陆20年来道教文化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与探讨,指出正常的道教活动在大陆受到法律的保护,教界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参政议政,有大量的道教经典和研究道教文化的著作、刊物出版发行,举办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对外道教文化交流。他还对新世纪道教文化的前景加以展望。
这次会议与别的研讨会不同的地方是组织者把会议的书面研讨与会后实际的宗教文化考察密切结合起来,大陆学者参观和考察了台湾第一所森林大学——华梵大学,了解了晓云法师艰辛办学的历程和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还与台湾三清道教文化研究会、易经学会、中台禅寺、辅仁大学、朝阳科技大学推广教育中心等宗教、教育、文化团体进行了交流,对台湾宗教发展的现状有了直接的感受和认识,获益良多。就我个人而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近几年台湾宗教发展非常兴盛,这与台湾社会激烈变革,台岛前途未卜有关,是人们在困惑中寻求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的结果。
第二,台湾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既有替代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的条件下发挥聚合人心,加强族群凝聚的作用,更有积极地在实际上谋求社会福利,如参与慈善救济等。
第三,台湾宗教注意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思想档次,与学者、专家密切来往和结合,进行各种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把学院的纯粹学术与社会的宗教弘扬融合为一体,通过民间和学界的互动发挥作用。
第四,台湾宗教团体把社会集资拿来办教育,特别是大学,把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结合起来,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中使宗教的发展不断现代化,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五,台湾的宗教注意与世界上宗教团体和教育、文化机构的广泛交流,视野开阔,境界较高,成为在全球化条件下促进世界和平,寻求人类大同的积极力量。
第六,也应该看到,台湾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有过迷乱,产生了类似大陆**功这样的伪宗教、邪教现象,如宋七力现象等,但由于宗教家的神圣意识和学界的正面努力,特别学者一般都保持警觉和理性,促使宗教的发展在主流上是健康向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