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河东文化 >> 柳文化-河东望族 >> 正文
河东名士、八大家之一、大唐文儒——柳宗元
来源:专稿 (2004-10-23 16:39:57) 作者:柳红军摘编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贞元进士,“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从青年时代就立下了“辅时及物”、“兴功济世”的理想,并满怀热情地去见诸实践。但时代没有提供给他更多的机会,使他的才不得施,贬斥终生,赍志以殁,这不仅是柳宗元一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柳宗元未能在政治上挽救唐朝的颓败,却在文学、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表现出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的大家风范,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河东名士、八大家之一、大唐文儒

    一、辅时及物  参加革新
    他刚满33岁就官至礼部员外郎(中书省礼部的属官,正六品,掌管礼仪、享祭、贡举之政)。少年得高位,使他更加热情昂扬地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洪流,以求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兴功济世”的抱负。
    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唐代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唐帝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王叔文集团执掌朝政以后,着手改革时弊。这个革新集团被称为“二王、刘柳”,可见柳宗元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永贞革新”的主要内容为:(1)强化中央集权,收回利权;(2)打击宦官势力,停罢宫市;(3)抑制强藩;(4)进用贤能;(5)减免赋税,革新弊政;等等。这些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欢迎。

    二、流贬南荒  心系生民
    他到柳州后,解放奴婢,鼓励发展生产,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实现了自己“利安元元”的愿望。韩愈后来表扬他的政绩时说:“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回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国修洁,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步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昏说喜。”

    三、出入百家  归于孔子
    他自幼博览群书,不重章句,思想上坚信儒家学说,在理论与行动的基本方面,以实践圣人之“道”自任,“惟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他不赞成墨守章句、死背教条以矜世取誉。他特别强调通经以致用。陆淳学派重“会通”的治学方法,也对柳宗元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反对“党枯竹,护朽骨”,不墨守成说,解释儒经时除了不主一家外,进而兼取诸子百家。柳宗元受他们的启发,认为“儒墨名法”各家都具有“有益于世”的内容。他又说:“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皆有以佐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他身上较少酸腐之气、文化心理上不那么狭隘,对待异质文化不像韩愈那样简单排斥。

    四、批判天人感应  恢复儒学原旨
    柳宗元在他的著作中,阐明传统儒学的根本精神,对天人感应、鬼神迷信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发扬了葡派儒学的理性精神。

    五、倡大中之道  重生人之意
    在他的思想中,“大中之道”就是“当”,也就是“经”与“权”的统一。作到了“经”“权”统一的“当”,也就实现了“大中之道”。经”是原则,“权”是实现原则的途径,“经”者常也,“权”者变也,死抱教条而不知变革,与离开原则的变革,都是柳宗元所反对的。柳宗元又把“大中之道”称为“圣人之道”,把“立大中”与“去大惑”相对。他认为以怪力乱神来治民是“大惑”,必须予以抛弃,而应代之以“中道”。他否定了“天人感应论”不合圣人之道后,力图按儒学的原始精神重建“人学”。

    六、统合儒佛  兼容并包
    他认为佛理“与孔子同道”:1.“不爱官,不争能”,合乎儒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2.“合所谓生而静者”,即与儒家的性善说相符合。3.“本于孝敬,积以众德”,合乎儒家伦理。4.佛教的戒律与儒学的礼义相通。5.佛理合于中道。6.“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

    七、韩柳兴儒  异曲同工
    在复兴儒学方面,二人都主张扫除章句,直契原旨,但韩沿着思、孟一系的路子,倡道统,明心性;柳则致力于对荀派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在如何对待异质文化上,韩严厉排斥佛,柳却主张取其“韫玉”以佐“吾道”,表现了整个唐代文化开放、兼容的宏大气魄。

    (柳红军于孔历2555年7月1日摘编自孔子研究院等网)

 

相关链接

柳宗元文选

柳宗元诗选

柳宗元散文选 

柳宗元专集

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