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县洪福寺砖塔始建于金元时期。但其至少在明中期就成为靖边、戡乱、消灾、祈佛降洪福于代州子民的象征物,成为体现大多数人和贤者们意愿的物化载体。总之,洪福寺砖塔是从人们的心中,把理想具体物化后移植到现实中的特殊建筑物,它的“灵魂”和“构件”是在人们心中加工而成的。
洪福寺砖塔矗立在代县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峪口乡政府院内。在历史上,洪福寺饱经兵火战乱,殿宇泥胎荡然无存。今日,寺址为乡政府占用,而原寺后院的砖塔和缠枝莲花纹石柱却完好无损地耸立在台基上;依然淋漓尽致地表现着金、元时代的建筑风骨。浓厚的文化感染力,依然能把人们的思绪引回到历史的深处:这座砖塔建于何时?目的是什么?价值如何?
这些答案还是从历史事实中寻找吧。在明朝的嘉靖年间,一位叫谢兰的老人不分昼夜地奔波在代州管辖的二州四县的大地上。他要在洪福寺办一场隆重的法会,要募资维修颓残的砖塔和殿宇,向佛祈祷降洪福于代州子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苦其心志,殚精竭虑;劳其筋骨,奔波乡梓,把整个生命押在这场法会上。
谢兰老人此举,是无力扭转乾坤的无奈选择,把邑人和他的全部意愿寄托给佛法。在嘉靖年间,明王朝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作为边陲重镇的代州饱受俺答、瓦剌侵害之苦,每年数次受侵。如嘉靖二十一年,一年之中遭受四次大规模侵扰。太监领兵施政、赋税益重、徭役不堪,虫灾、洪灾、旱灾、地震肆虐,代州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
谢兰,字兴德,嘉靖丙戌进士,因功受州文庙乡贤祠祀秩。他在正定府任推官时,力驳皇家庄主欲加赋于民的请求,敢于得罪皇亲国戚;在陕西做巡抚时,平秦陇盗抢集团,请帑金赈济百姓;还妥善处理了东胜闹独立的局势。他因不满朝政腐败挂冠归家。归乡后,代州不堪入目的状况激起了这位七十九岁的老人救民于水火的壮心。但他无职、无权、无钱,再无力扭转局势,只好做法会募化资金,祈祷于洪福寺,把洪福寺砖塔修成降福于代州子民的象征建筑。代州人为了纪念这位乡贤,也为了纪念这次法会,勒石刻匾并将石匾嵌于修葺一新的浮屠基座券洞门楣之上。文曰:“弥陀会海,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吉旦立。”事毕老人与世长辞,卒年七十有九。
洪福寺砖塔浸透了“靖边、戡乱、消灾、祈佛降洪福”的传统文化思想。故而,该塔不仅拥有其他佛塔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代县地域特色。
洪福寺砖塔通高19.5米,由塔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塔基为覆斗型石砌须弥座,最大边长6.8米,高7.5米。整个塔基似一尊浇铸的“佛像、力士纹”的九鼎大吕,以象征国家的政权,象征代州的镇州之宝。塔基由三个建筑层次组成。底层为石条砌边正方体型,铺设五步踏阶,直抵中层。中层为略小于底层的正立方体,正南面开设一券洞门,此门为进入塔体攀援塔顶的唯一通道。中层内部顶层筑有精湛的八角叠涩藻井。该层东南西北四角各嵌有石浮雕力士像,四面共八块,各有寓意:正面两像,承四方之志;东面两像,接四海风从;北边两像,寄四时气备;南面两像,寓四海升平。浮雕技艺精妙绝伦,线条简洁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塔基第三层艺术价值更大,寓意也更为深刻。四面各凿有九个斗拱精巧,枋梁齐全,通板瓦屋檐顶的佛龛。九,寓意着九鼎大吕和九转功成之意。龛内供养着造型各异、神态安详的坐佛一尊,共36个龛、36尊佛。佛、龛一体,弥足珍贵。在第三层的顶部,砌以高1米的砖雕花栏杆,内砌硕大莲瓣三层以护承塔身。
塔身的工艺,尤为精湛。其平面呈八角形。八角高翘,寓意为:靖边,八面威风;戡乱,八方呼应;消灾,八方支援。通身构造为五层五檐楼阁式。塔层数字为何不见三、六、九、十三等,而选“五”呢?这就是:“靖边”、五方杂厝(少数民族和汉族和平杂居;“戡乱”,五合六聚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极,王之威亦单尽也;“消灾”,五谷丰登,每层的屋顶都雕出中国古典楼阁式的构件,柱、枋檩、门、窗齐全,斗拱双昂双翘,通、板瓦灰屋檐顶。
洪福、祈洪福、洪福浮屠,经过古人的匠心处理,借用精巧的建筑技术,将三者融为一体了。难怪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考察此塔时,在该塔前盘桓了一个多小时,拍了十数张照片。他深情地讲:“这座塔应该是‘国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