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论坛精摘 >> 正文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道》十年自述
来源:《原道》编委会 (2004-12-22 1:12:09) 作者:读书吹剑

 

    《原道》,这份立足传统从事当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刊物,创刊十年了。在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逐渐强劲的今天,“原道”这一学术群体及其所作工作的意义,也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十年十辑,到了作个小结的时候。回顾过去,是为着展望未来。

    十年前的《原道》创刊,就外缘而论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满于启蒙话语对传统的片面化、简单化理解,二是不满于所谓国学热中对传统的知识化、小学化理解。针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现状,《原道》特别强调植根本土、先立其大,以价值性、实践性而与同期诸多同仁性刊物区别开来。

    就内因而论,则是出于《原道》同仁对传统、民族的一种生命式的理解,强调人这个主体在传统/现实、先贤用心/历史文本之中的转轴作用。从民族生命的根源上来讲民族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是《原道》的特点所在。

    十年中《原道》换了七家出版社,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至今,团聚了不少认同《原道》理念的知识人,奉献了大量有立场、有观点的优秀论文,也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这一摸索、探询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通过与各种思想观点的激烈碰撞,与广大读者的有机互动,《原道》的理念也逐渐成熟、清晰起来。简单地讲,《原道》继承启蒙情怀,扬弃启蒙话语,在学术性基础上凸显思想性,更深入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源,落实为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未来道路的寻找。

    因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感受,《原道》对中华五千年一以贯之之道的探询和彰显,就不止是面向过去的纯学术性、知识性梳理,更要取法古圣先贤之所以因时设教而以利民为本的真精神,以适应时代情境、回应现实问题。

    中国已经卷入到现代性进程与全球化浪潮之中。经济-资本和技术-信息的全球一体化正加速改进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一方面,社会动荡、价值冲突与文明竞争的问题愈发显得突出;另方面,时代与社会剧变中各种现代思潮的泛滥,正在稀释甚至吞啮各大文明的古典精神。一百多年来的剧烈转型,在经济、政治、社会诸层面的试验,更使今日中国的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如何在现代性语境下进行政治重建——论证政治合法性、厘定政治秩序,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培固文化认同——重塑民族文化形象、加强民族凝聚力,如何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之下满足个体的身心安顿,这都是摆在知识界面前的重大问题。《原道》力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这种回应既是现代的,又承续着历代先民因时、因地的创造精神,在这个意义上,绝不可能仅将传统作为同情式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一定是要在活的生命体意义上来接续传统与现代,彰显其间活的精神纽带。

    当代世界的思想版图似乎可以说是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三足鼎立。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学者对传统表示了一定的敬意,并开始致力于掘发传统资源的有利因素。相对于前两者以西式解释架构对传统作工具性解读,《原道》所禀持的保守主义特别强调“以中解中”,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最大需要,在历史的内在性、民族的内在性和传统的连续性中,去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这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续和张扬。纠缠不清的保种、保国与保教,其实是不同层面的问题。通过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艰苦卓绝、百折不回的巨大努力,保种、保国的目标已经达到,最高层面的保教乃至弘教,也正在逐步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一定以文化的复兴为全部内容,但必然以文化复兴为其最高标志。在民族文化体力的较量与对话中,必须以我为本、以我为主,坚定树立起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这,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本立而道生,有本则昌,无本则竭。

    思想文化建设应该、而且必须立足传统资源。我们深信,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仍富启迪,我们更认为,当代文化成就的获得从本质上说,必然是民族意志和创造力的体现与验证。这两个方面,正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之核心。我们今天的责任,就是要从文化与民族的内在关联中,从中国历史的一贯性和民族的内在性出发,重建一种能够反映、把握和调整民族意志、需要的话语系统,在此过程中的接纳现代性、融入全球化,都不是消泯而是丰富、高扬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学,其在当今的理论形态与实践落实,也必须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最高旨归。

    如果说,对文化主体性的张扬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的最大不同,那么,对现实开放性的强调就使得《原道》在保守主义光谱中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当代的思想文化创造,不可能固守于历史陈迹,我们尊重已往的话语系统作为民族生命表征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这绝不妨碍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法圣人之为法”的精神去进行时代条件下的开掘与拓展。真正合乎古圣先贤因时因地制宜、以利民为本的根本取向的,只能是在现实情境中培育出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理论果实,并落实为有力的行动与实践、筹划与方案。

    由此可以勘定《原道》在保守主义中的身份与路径:不是以儒教信徒的身份,而是以现代中国人的身份去理解传统和儒学;不是固守儒学历史文本,而是从文本与语境的互动中把握其“创”与“生”的精神。在《原道》看来,实践的“有效”是前提,然而才是思维的“高明”,或者说,思维的“高明”必须在实践的“有效”中才得见出。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通过对话与比较,《原道》宗旨得以进一步明确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对话中强调民族主体性;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资源的重要性;在儒家传统继承和发展的纠结中强调面向现实的开放性。

    在与自由主义、新左派的划界中,《原道》强调中国人的身份;在保守思潮内部的分疏中,《原道》强调当代中国人的角度。这两方面背后,更是民族生命的背景。民族生命,在《原道》看来是第一义的。文化、文本、历史陈迹,都是大生命的显象,当代的文化创造,必须从民族生命、意志和需要出发。《原道》认为,只有持守文化主体性、传统连续性与现实开放性,才可以有效地因应现代性进程与全球化浪潮的挑战,进而才可能在实实在在的应对中,分清主次本末,明确方向与步骤。这一认识关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作为民族生命/意志/需要的表征,中华文化不仅需要我们保而守之,更需要我们能弘而创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原道》辑刊已走过十年,在与新一代出版家的合作中,办刊工作将会稳定发展并得到长足推进。我们的“原道网站”(www.yudao.com)及其论坛已吸引了大量有志于民族文化复兴的各界力量,每天都在展开热烈的讨论;我们创设了“原道文丛”,第一辑六种已经面世;接下来会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三辑……“原道译丛”也在商议与筹措之中,不久的将来就会与读者见面。我们希望,通过辑刊、网站、文丛、译丛等平台的搭建与完善,《原道》理念将得到拓展,士尚志、志于道的愿力与努力,也将逐步收到思想与实践中的成效。

    最后还须再次强调,现实内容、实践品格、行动意志,是《原道》一贯的宗旨,也是儒家的真精神。中国这片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思想,归根结蒂都指向现实人生与文化秩序。《原道》在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的焊接中,侧重实践性,关注社会历史文化功能,更凸显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效验诉求。

    深入传统是为了向未来开放,对十年办刊工作的小结,也是为了在此贞下起元、一阳来复的时代,更清醒、切实地展开未来的工作。耕耘不必以收获为目的,劳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付出,是优秀中华儿女的毕业追求。《原道》诚望下一个十年的工作,能得到各界力量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中华复兴的伟业,与所有人相关,以心以血,我们在所不辞。

原道》编委会

 

二○○四年十二月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