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讲话摘要如下:
把目光投向中国
——温家宝总理
校长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衷心感谢萨莫斯校长的盛情邀请。 哈佛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建校367年来,曾出过7位总统,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你们的光荣。 今天,我很高兴站在哈佛讲台上同你们面对面交流。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有过苦难的童年,曾长期工作在中国艰苦地区。中国有2500个县(区),我去过1800个。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 大家知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等。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由于异族入侵和内部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今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我专程到医院看望北京大学老教授季羡林。他已经92岁高龄,学贯中西,专攻东方学。我很喜欢读他的散文。我们在促膝交谈中,谈到近代有过“西学东渐”,也有过“东学西渐”。17、18世纪,当外国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典籍翻译成西文传到欧洲时,曾引起西方一批著名学者和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兴趣。笛卡尔、莱伯尼兹、孟德斯鸠、伏尔泰、歌德、康德等,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研究。 我年轻时读过伏尔泰的著作。他说过,作为思想家来研究这个星球的历史时,首先要把目光投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 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个半世纪前,贵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哈佛人——爱默生先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在文章中摘引孔孟的言论很多。他还把孔子和苏格拉底、耶酥相提并论,认为儒家道德学说,“虽然是针对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但我们今天读来仍受益不浅。” 今天重温伏尔泰和爱默生这些名言,不禁为他们的睿智和远见所折服。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 ......
明天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充满希望的大国。 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最大的民族”,“世界上最酷爱和平的民族”。 ...... ——当今世界的潮流是要和平、要发展。中国的发展正面临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坚持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大海,大海容纳百川,永不枯竭。我们立足国情,大胆推进改革开放,勇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充实自己。一个善于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其生机和活力是无限的。 ——改革开放25年来已积累起一定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在世界已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亿万人民追求幸福、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乃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我坚信,这样一个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明天,必将到来! 谢谢诸位。
回溯源头 承继先贤 传承命脉
泽润、斯琪: 春节前发过去的温总理2003年月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稿收到否? 温总理在结束段引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1919年以来的现代新儒学运动及我们所倡导的当代儒学运动的“战斗口号”或“奋斗口号”,更是几千年来儒学先驱和数以兆计的后继者(中华民族的精英和脊梁)激励自我、感召民众、治学修身,传承文明,积极入世,为民族为国家立功、立言、立德,为华夏文明不断谱写璀灿动人华章的真实写照。 温总理讲“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承继先贤”,这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使然,历史的必然!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举世瞩目,但当前面临的问题也很多,甚至很严重,政界腐败之风、商界不义之风、民间不朴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笑贫不笑娼”,笑穷不笑腐,官者大盗,商者中盗,民者小盗,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诚不信、不廉不俭现象比比皆是......与毛泽东时代路不拾遗、赌娼绝迹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要使社会风气好转,回到毛泽东时代或用毛的办法(经常搞运动)显然不可能,只能靠法制(约束)和德治(教化),德治教化的首要任务与核心问题是解决民众的信仰,而当前社会风气严重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出现传统不继、信仰危机。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儒家文化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骨干,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凝聚、壮大以及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所以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历经劫波、顽强生长、坚韧不息、不断与时俱进,说明她必定有着超越时空的“合理内核”。目前大陆出现官方与民间相互动、相推进、相补充的孔子研究热和儒学学术热,孔子和儒学研究活动、机构、书籍、刊物、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呈现出儒家文化破土与重振的勃勃生机,以及现代新儒学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近、现代化中所发挥的令西人赞叹的保持自我特色、传承传统美德、维系民族团结、激励民众爱国热情、确保社会文明和国家长治久安等作用,还有不久必将到来的当代儒学文化在中国大陆现代化、国际化中的勃兴和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与基督教文化的鼎足,已经、正在和继续证明这个“合理内核”的巨大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温总理简要讲述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这些均是儒家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应在当代特别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继续发扬光大的“合理内核”。 温总理讲,“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不同民族的语言各不相同,而心灵情感是相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各民族的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 “和而不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起,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组织与组织、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实现双方或多方共赢、世界大家庭和睦长存、人类共同繁荣的最高智慧原则。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核”不仅属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东亚,也属于全人类、全世界。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树木逢春便会绿叶招展”,温总理在演讲中引用美国著名诗人梅尔维尔在《麦尔文山》的这句话,正适合儒学今天的处境。1919年以来儒学所经历的被无情打击、彻底批判的厄运和严冬已过,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掀起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无疑带来了儒学复兴的生命之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遭受多少厄运,生命力强健的东西,一旦迎来生命的春天,便会很快生机盎然,绿荫如盖,果实累累!
经过西方文化、马列主义和市场价值观冲击、洗礼、改造、充实,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融中西、会古今、贯百教、通两义)的“当代儒学”,必将在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大放异彩。
随着中国、世界华人、大中华经济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国际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的不断的提高,当代儒学将走向世界,大行其道,为促进国际政治文化多元化、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造福当代,泽被万世。
为回溯源头、承继先贤、传承命脉而长期感受孤独的吾辈,怎能不欢欣鼓舞。但是,前进的道路依然曲折,如何推动儒学现代化、当代化运动由“学术热”和“研究热”走向“实践热”和“弘扬热”,推动儒学当代化运动由精英化、学者化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任重而道远,更何况“乱世须用重典”,矫枉得用过正之力,在欢欣鼓舞的同时,吾辈仍须勉力而行,知难而进!
河东 敬上
(孔历)2555年3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