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发刊词
“天则”之意,即天地之规则。最早见于《易经?文言》的“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天地之规则就是宇宙之规则,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后者与人类社会相关,但仍然有着“自然的”性质,被中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古典经济学看作是“自然秩序”。
所谓“自然秩序”,就是说“秩序”是“自然”生成的,正如《诗经?大雅》所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只要有多个个体,就会生成规则。规则无所不在,也有多种形式。既有有形的,如法律,市场合约,企业规章和家族族规;也有无形的,如宗教信仰,道德信条和习惯。
自然秩序也意味着,“秩序”是“自然”演化的。虽然从中短期看,“秩序”有稳定之意,但从长期看,“自然”总是要变的,“秩序”也要跟着变。如今我们经历着一个变化的时代。旧的秩序在瓦解,新秩序在冲突中诞生。在国际上,冷战的结束,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新帝国取向,都在呼唤着新的国际秩序;在国内,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治制度走向民主与法治,中华文化在礼崩乐坏中复兴,共同构成了中国前无古人的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不只是“宏大叙事”,每个人都会碰到。在旧秩序瓦解后、新秩序形成前,冲突在所难免。冲突既带来苦恼又导致悲剧,同时又孕育着新的规则。然而只靠大众的互动,不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案。当人类依赖于历史经验和世代积累的智慧时,才有可能有效提出解决冲突的制度创新。
很自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出版物,《天则》不仅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稍有不同的地方在于,当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时,更关注这些问题背后的制度原因。因此在一方面,它不希望人们对重大事件只是就事论事,或把原因仅归结到个人身上;另一方面,它呼吁知识分子不要只呆在书斋中,因为他们的理论无论多么高妙,如果不能变成社会问题的救治方案,就缺少价值。《天则》不仅希望反映制度变迁中的互动,而且希望就是互动的一部分,更希望在新秩序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盛 洪2003年5月26日于北京郎家园)
《天则》第一辑 目录
※ 热点评论
我所理解的“生命原则” / 何怀宏
推进民主宪政的突破口 / 张曙光
违宪审查是一种纠错机智 / 程洁
“收容遣送”能够带来社会稳定吗? / 何兵
※ 改革大势——关于民营银行的论争
八大疑惑困扰民营银行 / 张吉光 郭凌凌
金融业的竞争环境与制度创新 / 徐滇庆
※ 法律生存——宪法与法治
宪法的命运 / 贺卫方
宪法与账单 / 许章润
如何“审批”行政审批 / 余晖
※ 法律生存——个案评论
个体生命如何获得制度的尊重 / 沈岿
陷入政治文化毒雾的“官方” / 焦国标
商人破坏环境与官员职责异化 / 俞梅荪
※ 文化态度——知识分子与战争
自由死了 / 任羽中
民主不能用战争方式输出 / 钱理群
最基本的追问——是否侵犯了人权 / 茅于轼
帝国宣言 / 盛洪
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目的与美国的新世界观 / 季卫东
真相只讲一面 就成了假相 / 何光沪
谁可以“替天行道” / 张 辉
我对这次战争的看法 / 蔡德诚
典型时代的非典型战争 / 赵汀阳
可以寻求一条“利益”与“规则”之间的通道 / 何怀宏
主权和人权问题应有一个新的视角 / 王逸舟
受难的美国与拔刀出鞘的美国 / 江登兴
※ 专栏——茅于轼
悼念慎之——改变我命运的人
每个人都来积极参与政治改革
企业家要关心社会
不要保护弱势行业,但要保护人
※ 人文中国——文化精神
儒家精神不灭:永恒的"成天“之学” / 江山
“花红了”,“上帝”死了 / 张祥平
※ 学者论坛——全球化中的世界文明论坛
善的目的只能用善的手段来实现——蒋庆与盛洪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