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正文
《论语》新义
来源:来稿 (2004-5-22 11:12:48) 作者:步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夫子此章为人类文明发端智慧、仁爱、勇行大指向,通达科学、民主、独立人格大境界,为个人人生发智端、仁端、勇端,达人生智强、仁强、勇强。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

此章指出人生“五正”:威正、进正、主正、友正、改正。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1)

何以必三?三人行,则有了比较、制衡、改过、多数的机制,故有从有改。这是祖先在长期合群生活群体生活中明白的道理。一则贯,二则替,三则和。三则有中,和而生生。

 

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巽(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此章讲做事。事,有质而以义生,有行而以礼成,有出而以巽序,有成而以信终。巽者,有顺有序有权也。

 

5,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8)

       中者,分也,间也。三则有中,多则有中,和而不同则有中。君主专制和暴力换代的中道是民主,君权至上和等级奴役的中道是民权,专制压迫和绝对服从的中道是自由。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彫)也。”(9.29)

       今人倡动物性弱肉强食生存法则,夫子言大自然尚志弘毅生存智慧。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不只是学习依此道,事物创新社会进步皆依此道。舍故无故则新不出。

 

8,子曰:“唯上智(知)与下愚不移。”(17.2)

       与,动词。上智固然引领下愚,然亦必须配合下愚,听从下愚,服务下愚。一肌体如此,一人群如此,一社会如此,亘古不移不变。

 

9,子曰:“学而不思则惘(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百余年学而不思则迷惘,二千年思而不学则止殆。

 

10,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为,动词。开启,发现,实行,完成。为己,就是开启、发现、实行、完成自我。这就是独立人格。只是为己,未尽善也。只是为人,未尽善也。中庸之道最合理

 

11,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易,动词,改变,交换。不以谷禄换学习所得。

 

12,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原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依义改于上。君子见耕有馁而谋道,知学有禄而不忧贫。

 

1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

        生知者,人生而有之的天心天性天理天命天良天知天能也。人因有此而区别于动物,有教开启而进入文明。

 

14,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要断开句子。蔽而改之叫隐。

 

15,子曰:“由,诲汝(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知)也。”(2.17)

        为”,是动词,不作“是”讲。知道的按知道做,不知道的按不知道做,这就是智慧。

 

16,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20)

“行己,有耻。”句子要断开。“行己”就是实行自己。不能实行就是耻。讲的还是独立人格。“行己”、“为己”、“由己”互证互发。

 

1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

        “求诸己”,就是寻求于自己。真理、良心、公平、智慧,皆求于己而可得。

 

18,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5.37)

         谅,宽谅,被别人理解。不求谅,唯特立独行者能此。

 

19,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传统解“讷”为“少言”,“口吃般不会说话”,因过去喜欢那种人。今解“讷”会字义,为“言于内心”,“思考”,这才是本义。

 

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名,是各人在社会人生中担任的角色、职责和使命。君子担心的是自己的行为、事功没有达到所负之“名”的要求,因而没世而忧心呀!

 

21,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真理在我心,问之不忧不惧,自可顶天立地。这就是君子独立人格

 

2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4.42)

修己以敬,夫子省略了敬什么。敬天敬地敬祖宗敬自己。

 

2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

        人从天而得到生命,就是获得了天命。这个大信心要建立起来。无此信心,则失神性,动物性一花独放。天命,就是天赋予的生命、性命、使命、指命。教化就是把这个大信建立起来。先立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不立大者,则小者立不牢也。

 

2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

“使民如承大祭”,把民当作大祭的神主,谁说夫子不重民?

 

25,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

          ,过去解作“少言”,今解作“言少而如刃,解决问题。”

 

26,樊迟问智(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1)

“敬鬼神,而远之”,中间要断开,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迷恋于鬼神的时代要远之而做事,无“鬼”无“神”的时代要敬之而立信长敬。二者要和谐,去迷而留信。鬼是死去的祖先,神是生我的天地。

 

2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

        儿女读来,则凡事做好,让父母只担忧疾病,这便是孝父母。父母读来,只忧儿女之疾,余事不横加干涉,这便是孝祖先。

 

28,子曰:“事父母,几谏,现(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

        几,动之微也。刚出现苗头就谏,叫“几谏”。父母的行为刚出现苗头,儿女的心里刚出现苗头,就说出来,以“言争”,不憋住,这是有出息有主见的儿女,父母应该高兴。表现自己的志向而不盲从父母,照样尊敬父母,不违抗父母,努力劳作,不发怨言,这就是好儿女。

 

2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

        知父母之年而惧者:惧成材了吗?努力了吗?让父母放心了吗?

 

3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不是前边几项都做好了再去学文,而是前边几项要想做好而且有余力,还能继续做下去,越做越好,就要用“学文”来推动。

 

31,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3.18)

“人以为谄也”,有的人用这个来谄媚呀!

 

3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摒(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有司,谓之吝。”(20.2)

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依义改为“出纳之有司,谓之吝”。“吝政”,与前边“虐政”、“暴政”、“贼政”,成四大“恶政”。

 

3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共,是共存共和,不是众星以北辰为中心,拱着它,卫着它。

 

34,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可使由之”,是自由民主。“不可使,知之”,还是自由民主。

 

3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中华文明是“礼”和“名”教化成长起来的。过去的礼、节、名、称教化,很适合成长农业文明,到了现代,不适应了。那么,就依其教化原理,设计和更新礼、节、名、称新内容,新形式,再长中华新文明。

        唯有以其道,能治其身其家其国。正如以其河道治其水,以其草木治其山。

 

36,子夏曰:“大德不逾橌(闲)。小德出,入可也。”(19.11)

       “小德出,入可也”,中间要断开。大结构相当,细节定高下。小德出入不停,若马路上闯红灯者出入不断,难入一流矣

 

37,子曰:“唯汝(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孙),远之则怨。”(17.24)

        传统解法应如是写:“唯女子、小人为(去声,同‘谓’)难养者也。”或:“唯女子、小人难养也。”今少“者”字,指事而非指人。多出“与”“为”二字,各有其义。《论语》用字岂会轻易增减?与,兼具连词、动词。为,动词。“与”而“为”者,“汝(女)子”“小人”相与而做难养之事也。《论语》19个“女”字,18字当“汝”,此处亦是“汝”。“汝子”,就是“你这大夫”,或“那些大夫”,夫子客气而未道其名。泛指有权势者重用小人,则必难以以道相养矣。大夫可养以道,小人可养以利,分开养都不难。若大夫结合小人行不善,则难养矣。近之他们张狂,远之他们怨恨。

 

38, 子不语:怪力、乱神。(7.20)

        子祭应祭之鬼神,而不祭乱神,言力行而不言怪力。

 

39,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13)

        夫子之文章,闻而可得其旨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闻而不可得其旨也。

 

40,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荷蒉者听夫子磬声而知夫子之心,句句说到实处。荷蒉者发了四声叹。听一会儿说:“有思想呀,这个击磬人!” 听一会儿又说:“磬声硁硁,说的是到了荒僻的地方。” 听一会儿又说:“击磬人在说,没人了解我呀,我就守住自我吧!” 听一会儿又说:“与时推移,深厉浅揭。”夫子闻听,说:“他说对了。后一句话难做到呀!”

 

41,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辟)之,不得与之言。(18.5)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楚狂劝夫子停止周游,而对后来者施教。

 

42,食不语,寝不言。(10.7)

        见夫子斋敬。

 

43,寝不尸,居不容。(10.14)

        见夫子斋敬。

 

44,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10.14)

        见夫子大信。

 

45,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8)

        夫子作中而执中道。

 

4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异端不可攻,攻则害生。万物相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47,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2.13)

       以听讼使讼,达无讼息讼

 

48,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

        行先王普及在野之人的礼乐教化,致天下于王道共和

 

49,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7.34)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诔文吗?”子路对曰:“有诔文呀!诔文说:‘祷尔于上下神。’”

子曰:“丘之祷久矣。” 

 

50,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8.11)

         骄者,认为自己功最高,才最大,别人都要听命令,不得发言。吝者,抓住官权财权不松手,独揽独占,官不能分,民不能得。

 

51,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勿求备于一人。”(18.10)

“君子不施其亲”,通行写“施”为“弛”,“轻用”“怠慢”意。今读“施”为“yì”,“不施”,就是不滥用,不特别重用,不清一色使用、把持。

 

52,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

无可,别人皆曰可,而我有不可,有所持守而不为。无不可,别人皆曰不可,而我则曰可,知其不可而为之。

 

53,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6.23)

        齐为君主专权,一变而至君臣分权。鲁国分权失衡,一变而为王道政治。

 

54,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稀(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稀(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稀(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何以“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共出现“言”122次,“议”只有这一次。夫子多言而少议,

因“言”和“议”大有不同。

公开说,谓“言”;不公开说,谓“议”。“议”都是言路不通时,政府不让人民说话时,人民偷偷摸摸说的,或田间地头,或街角密室,至亲好友,三无成群,窃窃私语,一见有人来了,马上停止。有时也会几个人相聚,骂骂咧咧,过一顿嘴瘾,但都知道没用,说了就了,过后即忘,谓之“骂空”。天下有言路则人民言,无言路则人民议。这是“议”和“言”的区别。

人人都长有一张嘴,自从发明了语言,这张嘴的功用一是吃饭,二是说话。封是封不住的,言路封住议路开。封人说话和封人吃饭一样难。封了言路,就打开了议路。有了言路,谁还去议?专制统治黑暗时期,人们照样说话不停,都在私议密议。言路开了,人民就会在大街广众说话,现代更是用传播媒体说话,畅所欲言,谁还去议?

所以夫子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都“言”去了,当然不议。

这一章书也要举一反三。“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推知另外两句:“天下有道,则庶人言。”“天下无道,则庶人议。”

谁说夫子不让人民说话了?

 

55,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20.1)

    尧、舜执天下中,成世界联邦,世界共和。

 

5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0.3)

        不知命,则无大信。不知礼,则无教化。不知言,则无言路也。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