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论坛精摘 >> 正文
警惕血缘民族主义的危害性!
来源:儒学联合论坛 (2004-7-31 17:48:47) 作者:皮介行

 

    我想民族主义是一种情绪,一种强烈的情绪。人是有理性的,但人更是有感性的,因为人的感性比人的头脑更接近心灵,所以人的意志可能更受感性的影响。而且情绪感性是天生的,基本上不必依托读书学习,虽然多读书多思考,人的感性可以更深沉,但不读书不思考,人的感性却可以更强烈。

    情绪感性的首要根源是血源,是命运相关性,自己的家人是同血源共命运的,因此在他们之间有特别强的认同感,特别强的命运相关性。依据这一种相关性,他们也就形成特别的权利关系与道德义务。比如:通财共食、有难同当、一致对外、互相继承、与外人有纠纷时总是有意的偏向自己家人……。情绪感性的第二根源是地域相关性,语言风俗,「亲不亲故乡人」。我想人心总是喜同厌异,同的越少异的越多,两人就越遥远;同的越多异的越少,两人就越亲近。至今中国人还是很重视同乡关系,在外地的两个陌生人,一旦发现是同乡,特别是小同乡,立刻变得非常亲切,互相帮忙。

    情绪感性的第三根源是时间的相关性,两人相处时间久,感情就越持久越牢固。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故人、故友、故交……多年老友,彼此知心知肺,互信互真,已经可以情同手足,甚至比兄弟还亲。情绪感性的其他根源还有很多,比如:同信仰,有同样的宗教信仰;同信念,有同样的政治信念;同思想,有同样的文化观正义观;同学同袍、同一国家、同一政党、同一派系……。

    人们经常依据这些「同」,来建立基本而必要的共识共信,并借此共识共信建立短期的同盟关系,以防范灾难,抗拒外敌,拓展共利。但是「同与异」是一体之两面难以分割,有此必有彼的,到底是「同」或是「异」,绝不是固定的,要看各方相对关系与具体情况而定。对陌生人而言老乡就是「同」,但此时跑来一位早年邻居,那么陌生的老乡就成了「异」。如果又来一位自己的兄弟,那么其他人都成了「异」……。

    我想用此观点来理解民族主义的问题,应该是很有帮助的。人类在蛮荒时代,据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就有一段「小队」、「群队」时代,人群结合成小分队进行各种活动,那个时候除了这小群队的十多人之外的,都是「异类」,都在防范敌对之类。其后人群逐步扩大,走入部落,群落时代,「同类」走到数百上千的程度,只有其他部落才是「异类」。再之后走到酋国,城邦政治时代,「同类共族」已达数千,数万人………。就这样一路走来,成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观点下,曾经的「异」族,曾经在历史上有过严重斗争的故事,现在都成往事,
都只是中华民族的「人民内部矛盾」,都不应该不可以用「异」族看待,还来记仇算帐。

    此中华民族的格局下,当然还有各民族之「异」;有各省、各县市之「异」;有各信仰、各家庭之「异」;有各公司、各集团之「异」……但不论如何,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政治组织,一个「大同」,即中国。在中国的体系中,我们共同分享中华民族各族群之文化与智慧;我们共同承担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我们共同面临建设祖国的伟大任务;我们共同分享中国富强的光荣与福祉……;这就是中华民族、中国今日的任务与情况。任何人忘记今日当下之重大任务,忘记团结力量大,忘记我们必须共承苦难,共享尊荣的大义。竟小鼻子小眼睛,执意要翻历史旧帐,执意要在中华民族之中,人为的制造仇恨,制造分化对立,不见「大同」而坚持「小异」!那么,他就应该被判成「国民公敌」「民族罪人」,受到全民族的责备与唾弃!因为,不管他之动机是如何「纯正」,客观上他已削弱中国的力量,增加中国的内部纷扰,有利于国际反华集团对中国的压制与分化,危害了中国人的安全与利益。

    再说,何谓「历史真相」?我们自己随便读一点史书,就知道「历史真相」吗?
「历史真相」其实已随古人同时消失,今人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的拼凑出,「可能的真相」而已!而且研究历史的责任是历史学家的事,不是每个人的事!我们有兴趣读读,了解了解,当然也不坏,但是千万不可以把历史「意识形态化」、「种族主义化」,拿历史当打手,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与种族意识而服务。像「汉网」上,对满族的历史随便拼凑,随便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真理化,坚持清算满族的「历史罪过」。毫无道理,也毫无是非的算历史旧帐,将应该化为学术研究的历史,转成自我种族偏执的工具,用以侵犯冒犯其他中国人的尊严,用以违犯中国国家的法律与社会正义,这根本是极下流,极邪恶,也是极有害的!

    更疯狂的是:「不承认历史上异族政权的正统地位」,妄图全面升高中国内部民族的对立与冲突,这实在是大乱天下之道!实在是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生存与发展!奇怪的是,中共当局竟装聋作哑,不见不知,从来不管一管!难道正应了古人那句「肉食者鄙!何能谋?」,平日只知吃香喝辣,脑子不用,却一定要等到星火燎原,情况严重时候,才来抱佛脚想办法!火烧眉毛,来得及吗?

                  孔子2555年6月8日  皮介行 写于台北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