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物考古 >> 文物研究 >> 正文
三晋文物资源及特点
来源: (2004-8-26 14:31:59) 作者:高晓明


   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现存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5000余处,是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超过3万处的两个省份之一。目前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678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数量居全国第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7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85处。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大同、平遥、代县、祁县、新绛);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灵石县静升镇)、历史文化名村1个(临县西湾村)。全省首批公布了11个历史文化名镇,19个历史文化名村。


    山西文物十个特点:


    文明起源遗存丰富。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传说中的炎帝曾在晋东南地区活动并建都,葬于高平。尧、舜、禹也均在晋南建都。目前,全省已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有260余处,数量居全国第一,而且早中晚期自成序列,为全国仅有,在中国考古文化编年序列中占有突出位置。新石器时期各种文化类型在我省都有发现,其中以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材的陶寺文化是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重点之一。


    晋文化研究位置独特。商周以降直至春秋战国,山西位置十分重要。已发现的晋侯墓地和晋国遗址等是研究两周历史的重要遗存,为我国重点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纪年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年代学标尺。


    古代建筑冠居全国。山西现存各类古建筑18118处,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构成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体系。特别是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106座,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的72%以上。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和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塔式建筑应县木塔等都在山西。


    彩塑壁画丰富多彩。全省现存唐代以来彩塑12712尊,数量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现存寺观和墓葬壁画24000平方米,也居全国首位,上自汉唐,下迄明清,连绵不断,代有精品。这些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多为历代佳作,向为海内外学术界所瞩目。


    造像石刻精品荟萃。山西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现存300多处,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同云冈石窟为代表的石窟造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吕梁汉画像石、沁县南涅水北朝石造像、灵丘曲回寺唐代石佛等在全国也享有盛誉。现存东汉以来各类碑褐2万多通,以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为代表的历代名碑荟萃,代有精品。
    民居城池蜚声遐尔。全省现存古代民居和城池遗存1356处,高平陈岖镇中庄村元代姬氏民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民居实例。襄汾丁村、灵石王家、祁县乔家、太谷曹家等富豪巨贾的深宅大院及定襄闰锡山旧居等,集中反映了我国明、清和民国时期北方民居的建筑布局、装饰特点,已形成闻名中外的大院文化。临县西湾民居等则为具有典型黄土高原特点的民居群落。新绛隋代绛守居园池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园林。
    戏曲文物源远流长。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目前保存有古代戏曲舞台2888座,数量居全国之冠,其中1座金代戏台、8座元代戏台为全国仅有。这些戏台和反映金、元时期的壁画、陶俑、砖雕等戏曲文物,为研究我国戏曲历史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长城关隘连绵不断。全省现存战国至清代长城2500多公里,涉及战国、汉、东魏、北齐、隋、宋、元、明、清等9个朝代,是我国保存长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特别是东魏、北齐、隋、宋4个朝代的长城,为我省独有。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娘子关、平型关等著名关隘闻名全国。
    区域考古优势突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位置,为人类文明起源和我国夏文化、晋文化研究及北朝考古等,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深受海内外学术界关注。
    近现代文物遍布全省。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创建的三大革命根据地都以山西为主要依托。现存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1466处,近半数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五台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晋绥边区政府旧址、平型关战役旧址等都是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