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物考古 >> 考古发现 >> 正文
山西芮城寺里--坡头遗址发现二期文化墓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04-8-28 16:34:40) 作者:薛新明

山西芮城寺里--坡头遗址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其中一座墓随葬十二件玉石器和礼器

    2003年深秋到初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运城市、芮城县文物部门合作,对芮城县寺里——坡头遗址的清凉寺墓地进行了小规模田野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在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墓地中发现了随葬有玉石器的墓葬,这是中原地区目前所见年代较早的实例。

    该遗址1955年即已发现,芮城县博物馆曾征集到清凉寺附近(隶属于寺里村)出土的一批玉石器;1992年,运城市盐湖区(原运城市)博物馆又入藏了一批出土于清凉寺东部的玉石器,目前两馆共入藏玉石器80余件。

近10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均对遗址作了调查,对遗址及其墓地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批盗墓贼也蜂拥而至。去年春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运城市、芮城县的文物部门对芮城县寺里——坡头遗址进行了详细的实地田野调查。鉴于墓地随时有被盗掘的危险这一严重现状,对该遗址尤其是墓地的发掘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当年秋冬之交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田野考古发掘。

images\0416-1B1.jpg

这次发掘的地点选择在遗址西部的清凉寺东北,共开5×5米探方10个,清理墓葬30座,达到了了解墓地情况的初步目的,也为下一步的发掘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全部开口在表土层下,由于近年对这里的土地进行过较大的整修,所以绝大部分墓葬的上部已经遭到破坏,现存的口部已不是当时下葬时的墓口;墓葬的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个别的墓葬两端的宽度有少许差别,除个别墓葬长2、宽约1、深近2米之外;一般宽约0.5、长约2米,大部分深度保存较浅,大多数在0.2米左右,有的墓揭去耕土即为人骨,所以个别墓葬的头骨或肢骨已被破坏;墓内死者一般为成人,头向正西,多数为一次葬,以仰身直肢者为主,只有两例发现侧身屈肢,M29的侧身屈肢葬系与墓主人同葬一室的陪葬者,其头向也与墓主人相反;根据已经发掘区域的情况看,整个墓葬的排列经过有计划的安排,但由于发掘面积太小尚无法说明其排列规律;此外还有埋葬小孩的墓葬,这类墓似有专门的埋葬区域,位于墓地的东部,小孩的葬式与成人基本相同,但保存情况更差。

在所有发掘的30座墓葬中,大部分仅有人骨,只有10座墓葬发现有不同质地或不同形制的随葬品,其中1座是头部留下的骨簪和颈部残存的骨匕,另外9座随葬有玉石器。每座墓中随葬玉石器的数量多为1件,3件者有1座,但M4却达12件之多,是这次发掘中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玉石器的种类较少,其中最多的是玉璧、环,其他器物还有石刀、玉钺、小玉饰等,这些玉石器质量和制作精细程度也有差别,但器物的种类和总的特点与以前在这里发现的玉石器基本相同,只是个体略小。

images\0416-1B2.jpg

在发掘的墓葬中有一半以上被打破,除被近现代坑或平整土地破坏外,还有的墓葬间也有打破关系,如M5打破M6、M12打破M13等,尤其是M5还被一个编号为H1的灰坑打破。目前,还没有理由说明这些具有打破关系的墓葬之间到底有多少年代的差别,也无法确定到底那些墓葬具有共时性;但从发现的玉石器特点上看,这些墓葬不存在大的年代差距,或许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范畴之中。墓葬的上限只能从墓葬填土中出土的部分陶片的特征来认定,这些小陶片虽然没有可复原的器物,但其特点还是明显的,它们均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而下限以打破M5的H1中出土遗物的特征来说明,该坑出土遗物稍多,其特点也未超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范畴。据此,这批墓葬相互之间虽然也有先后的差别,但均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

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礼制的出现和发展、完善是一个重要方面,礼制在史前时期有较多的成分反映在墓葬中,墓葬的等级与其代表的部族在当时的地位有直接联系。学术界一般认为史前玉器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还具有神器、法器的功能,玉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文明探源研究的深入,寺里——坡头遗址出土的这批玉石器将引起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