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东方早报》对当前“少儿读经运动”争论做系列报道
来源:东方早报 (2004-8-9 22:18:55) 作者:阳敏

 

“少儿读经运动”论争升级  
日期:2004-07-30 作者:阳敏 

    学者薛涌一篇批评“少儿读经运动”的文章《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引发网络内外激烈的口诛笔伐,不但自由主义学者秋风、刘海波等人先后出来加入反驳薛涌的队伍,挑起这场论争的薛涌也不得不连续在一些媒体发表文章以辩明自己的观点。身在美国的薛涌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明了自己为何将“读经派”称为“蒙昧”的保守主义。

    薛涌认为:“从更深的层面来讲,读经派对孩子的态度,是他们对待老百姓态度的一个投影。他们觉得自己是权威,别人要等着他们教导。不读他们开的书单,就会如蒋庆所说,不配做‘有文化意义的中国人’。这样一来,批评五四传统的读经派却和五四的启蒙运动分享着同样的‘专制心态’。”

    薛涌明言自己对于传统经典能否救中国表示怀疑:“最重要的是,中国现在面临什么问题,传统里面什么话、什么理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西学这么热?”从1912年废读经,到1937年抗战,再到西南联大时期,是比较学习西方并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的一段时间,像费孝通那一茬人都是那时出来的,可是以后再也没有出那样的人才,如果能持续下来,中国的学术现在是不得了了。他们那一代人之所以能做出第一流的学问,正因为是以西方学术的基本规范来处理这些问题的。

    然而,向来标榜自由主义的学者秋风,这一次却令人意外地在媒体撰文为提倡“文化保守主义”的读经派说话,他反诘道:“为什么不能读经?”秋风认为,多数人反对读经是因为担心经书的封建内容会毒害青少年的思想,或者经书中的古老思想无益于培养现代公民,但是谁又能证明“中国的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跟专制制度、与压抑个人自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呢?况且,今天一些人读经,基本上不过是表达自己的一些意见而已。

    学者刘海波此前也撰文认为,蒋庆编辑的“读经诵本”,并非独出心裁,而是基于历史经验,取我国古圣前贤成法而已,这不是什么专制心态、对历史和前人的尊重,恰恰是对思想专制的抵制,终极的权威恰恰在编书者之外。他认为,薛涌的一些看法极为独断,并将客观真理降低为人的主观欲望,从而走向他批评的“蒙昧”。

 

“少儿读经运动”又起舌战

日期:2004-07-12 作者:阳敏

    华人“少年读经运动”已经开展了十几年,目前北京市就有百万以上的儿童接触到读经教育,而最近由学者蒋庆先生编撰的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更成为全国“儿童读经评比活动”统一定本,“中华孔子学会”也希望读经评比能够实行评级制,力求其与“奥数竞赛”和英语“考级”一样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在一片叫好声中,关于读经是弘扬中华传统,还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争论也逐渐浮现。

废“读经”让“礼崩乐坏”?


  蒋庆在这套书的《自序》中称:“近世以降,斯文见黜;经书之厄,甚于秦火。学堂废读经,杏坛禁祀孔。”因其指明了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废除小学“读经科”一事,使得“弦歌声绝,《诗》《书》扫地”。


  学者薛涌在《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文章中对此反唇相讥:“众所周知,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的精神主持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为数不多的优良学术与文化传统。他当教育总长废了读经,却并没有去焚书,如何能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相比?我们无法估算,如果没有蔡元培,本来就贫瘠的中国近代文化还会剩下什么。如此厚诬前贤,把秦始皇排在蔡元培之上,不知道蒋先生守的是哪路‘道统’?”


  薛涌质疑,蒋庆究竟有多少数据证明12岁以前是“语言模仿期”,应当死记硬背,而12岁以后就是“理性理解期”,从而逐渐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换言之,强迫3至12岁的孩子背诵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的《传习录》,共19部儒家经典的洋洋15万字,难道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

回到世纪前老话题

  采访中,多数专家认为鼓励少儿读经,有一定道理,但却终归无济于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说:“不论古时或是今世,中国社会有一个毛病从未断绝过———一面是道德沦丧,另一面却是满口道德伦理,从来说的和做的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一套东西不结合现代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不去处理教育本身的复杂性的话,是成问题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批评家张闳说:“应当尊重个人的文化选择,但不赞同就读经展开制度化的行为。我首先要问的是,12岁前是否肯定需要强化背诵教育,然后才是背什么的问题。”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提倡“读经”本来已经是另类、边缘的做法,倒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这些争论并没有脱离‘中西-古今’的论争模式,又回到了一个世纪前的老话题。批评者背后的思路是唯恐读经运动再掀起一股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潮,我倒认为现在并不存在这样一种语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说。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