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物考古 >> 收藏快讯 >> 正文
八大山人与竹居图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04-9-25 11:49:09) 作者:枊冬青

 

八大山人与『竹居图』

作者: 柳冬青


    清代著名书画家,清初四高僧之首的八大山人原本是明朝的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朱统銮是八大山人最初的名字。19岁时,明朝灭亡1644年后,为了隐蔽明宗室身世而更名改姓,号为雪个,最后自号八大山人。隐名叫朱耷。其名大耳,说明他耳聪目明但从此不再开口讲话,通常只做手势或笔谈。时而,疯癫无常,狂疾发作哭笑不止,说明他内心对国破家亡的痛苦和明王朝的怀念。在消极反抗的同时,他开始谋求出世,逃避凡尘,去寻找一片与世无争的境界来寄托他消极反抗的意志。

于是他在清入关后的第五年,清顺治五年1648出家当了和尚,研习书画,在当地颇有影响。若干年后,忽而转念,为了传宗接代,蓄发还俗结婚,并生一子名朱抱墟,从此结束了和尚的生活。

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回南昌探母后,为了继续逃避现实,他在离南昌十五里的地方建造了一所道院,名“青云谱”,自己当了青云谱道院主持道长。从此又过起道士的生活,苦心经营这所道院,并亲手编修了《青云谱志》。康熙二十年1681又编写了《青云谱志》的跋。此时的八大山人已五十六岁,在修道之余潜心专研书法绘画。

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在不同的生活时段各有互不混淆的名号落款:如传綮、刃庵、个山、个山驴、人屋、驴屋等都是当和尚的名号。朱道朗、良月、破云樵者等都是他当道士的名号。

八大山人出身于书画世家,目前所见到的流传作品,从书画风格来看大多是较晚的作品,画面落款“八大山人”最多,六十岁以前多用“传綮”“驴屋”“个”等落款。七十岁以后多用“八”形。

从款体字形的演变,可以看出他在艺术上的过渡,同时也可看出他在不同时段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位“金枝玉叶老遗民”,在清朝统治下的一腔孤愤和他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

“竹居图”是作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时年六十有八,正是他辞去道院主持六年后,专心研习书画最佳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段“八大”作品分析,证明他的创作热情较高,作品也多。说明此时他的精神状态是宁静而愉快的。石涛和尚写给他的信上说:“闻先生七十四五,登山如飞”。可知当时“八大”的身体非常健康。六十八岁以后是“八大”山水画艺术的旺盛期,直至1705年与世长辞。

images\0107-7B4.jpg

“竹居图”以最少的笔墨描写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高士心态,画面以简练的数笔描写出一个空旷寂静的神仙世界,正如清代画家戴醇士所言:“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五笔墨处”。清代画家笪重光也说:“无画处皆成妙境”。八大山人通过极为简洁古拙的手法,因心造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此画正是他六十五岁以后的艺术高峰期的作品,笔墨精练,朴茂酣畅,流露出明朗秀建的风神。布局清新,画面题字表现出擅用秃笔的凝重清润,具有一种含蓄秀美的风格,清高拔俗,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奇特的而超于真实的美。书法中的用笔流畅自然,无迟滞之感,画中“为”“高”二字,同已发表作品的题字同出一辄,字形结构万变不离其宗,代表着此时书法的成熟。

八大山人款下钤:一、白文“可得神仙”——1693癸酉所画朱耷书画册,亦用此印与“竹居图”同年作品。二、朱文方栏签押印(见图),此为悼念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日隐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为印押——1689已巳,朱耷“鱼鸭图”卷亦用此印。三、白文“黄竹园”——1694甲戌朱耷山水花鸟册亦用此印。四、朱文“+苴”——1693年癸酉与“竹居图”同年作品朱耷书画册亦用此印。五、白文“萧疏澹远”综上所述“竹居图”所用印鉴来看,都是画家六十五岁以后的相近年代常用印章,并与画面干支年款,笔迹相符,其纸张、墨色、印色、印文、题款书法走笔、布局、均与八大山人风格相同,属晚年精品之作,确认为八大山人真迹无疑。

images\0107-7B5.jpg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