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物考古 >> 考古发现 >> 正文
山西新绛县孝陵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窑群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04-9-30 10:21:39) 作者:王金平 范文谦 谢晓亭

                       

                         山西新绛县孝陵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窑群

     2—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侯禹(侯马—禹门口)高速公路建设中,对新绛县孝陵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孝陵遗址位于新绛县城北约5公里处,西距孝陵村约1公里,195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此次共揭露面积近1000平方米,清理成组密集分布陶窑43座,另有灰坑、房址、工作场(活动坑)、取土坑等相关遗迹50余处。出土遗物以灰陶片为主,数量少且碎小,石、骨等制品较少见。在发掘期间,对遗址范围进行大致的调查和钻探,遗址东西宽约150、南北长约4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侯禹高速路穿越遗址北部,故该次发掘的2个地点亦皆位于遗址北部,第一地点偏西,第二地点偏东,2个地点相距65米。第一地点揭露面积200平方米,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陶寺类型时期。第二地点揭露730余平方米,共发现陶窑43座,灰坑、房址、工作坑、取土坑等30余处,各单位出土陶片少见,且碎小。按揭露先后顺序分为4区。

孝陵遗址6组43座陶窑,从总体来看,保存不是太好,每组陶窑的残存状况不一。现将第二组的Y1、Y2和第六组的Y40介绍如下。

Y1为该组最晚一座烧制使用的陶窑,窑室底距地表70厘米。火膛顶破坏无存,位于窑室下前方,伸入窑底之下64厘米,平面呈南北长条状,长100、宽65—75、残高48厘米,底平,烧结差,壁呈青灰色烧结,烧结厚2—3厘米,外为5—7厘米的红烧土,上有由外向内挖掘留下的铲状工具痕迹,堆积以灰土为主,含有烧土块、白灰渣和小石块。由2条主火道和6条分火道组成平面呈“非”字形的火道网,主火道由火膛底后端斜坡向上到距窑底30厘米处垂直通向窑室,宽10—20厘米,分火道从主火道两侧呈斜坡状通向窑室,宽5—10厘米。窑室残高10厘米,平面呈圆形,火道间隔梁构成窑室底,直径105厘米,窑壁烧结成土灰色,外为5—10厘米的红烧土。工作面叠压于Y2、Y3主火道上,南北长200、东西宽150、厚20厘米,堆积为烧灰,内含白灰渣和烧土粒。

Y2窑室底距地表155厘米。火膛仅存后部,位于窑室下前方,伸入窑室底之下1/2处稍多,平面呈南北长条形,顶为拱形,底呈斜坡状,残长64、宽40—50、高48厘米,底烧结程度差,壁呈青灰色烧结,厚约2厘米左右,外为5厘左右的红烧土,火膛内堆积以灰土、白灰渣为主,含有碎石块和烧土块等。主火道2条,窑室底和分火道被破坏,可看出有6条分火道,主火道从火膛底后部斜坡向上到距窑底30厘米处垂直通向窑室,宽12—15厘米,青灰色烧结,大部分呈琉璃状。窑室平面圆形,弧壁,修整光滑,残存有1/3多,残高35厘米,壁面烧结成土灰色,外为10厘米左右红烧土。

Y40窑室底距地表30厘米。火膛保存较完整,位于窑室前下方,伸入窑室底25厘米,为口小底大竖穴状,平面呈圆角梯形,口长60、宽40厘米,底长90、宽70、深100厘米,火膛南壁用烧结土块垒筑而成,四壁烧结成砖灰色,在东、西、北三壁均发现有多道宽5厘米左右,有上向下挖掘的铲状工具痕迹,底有约5厘米厚的灰烬,烧结程度较差。主火道4条,呈平行状平铺于窑室底部,宽12—14厘米,在中间2条主火道间和两边的主火道外侧各有一条分火道,宽4—6厘米,火道面皆成砖灰色烧结。窑室被破坏,残高仅存10厘米,平面呈瓢形,直径136厘米,窑壁成砖灰色烧结,厚2—3厘米,外为5厘米左右的红烧土。窑前活动场所为一不规则形坑。

陶窑的形制与结构,从各窑的保存情况来看,皆由火膛、火道、窑门、窑室等几部分构成,属陶窑形制的斜穴窑阶段,因保存较差,窑门、窑顶皆破坏无存。火膛皆位于窑室下前方,或横向或竖向,以横向设置为多。主火道单火道、双火道或多火道,以双火道为多。火道间宽窄不一的隔梁构成窑室底,皆无窑箅。窑室平面呈多呈圆形,另有不规整圆形和瓢形,直径多在80厘米左右,仅一座直径近140厘米,窑壁向上弧形内收,整体为穹隆状,火膛底到窑顶垂直距离约2米左右。

孝陵遗址陶窑,除少数火膛外,余皆建在原生土上,其建造有建于沟边断崖上和规整袋形坑的坑壁上的2种模式,且在一处多次建窑使用,后一次建造的陶窑多建在前一次的陶窑的空隙间。总之,陶窑的建造规律是;依断崖或坑壁多次建造,从下向上由早到晚。一些陶窑的窑壁、火膛壁及火道面修正光滑,一些则未加修整,在窑壁、火膛壁或主火道面留有清晰的铲状或齿状痕迹。

这批陶窑相互之间虽有早晚先后之别除第六组相当于陶寺时期外其余各组均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

孝陵遗址陶窑除形制、结构、大小与同时期陶窑基本相近外,其他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发现数量大,成组密集分布,陶窑依规整的袋形坑而建,且在一处多次建窑使用,有2、3、或4座陶窑同时烧制陶器,这在同时期以至整个新石器时代仅见或少见。孝陵遗址陶窑群的发现,表明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陶器的生产及烧制已分工化、专业化、规模化。(王金平 范文谦 谢尧亭)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