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平城县城址的分布范围在今大同市城区北部的操场城及向南至明代府城北墙间一带本报讯 近十几年来,大同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一直不断地进行着田野调查。调查的内容有4个方面:大同市城区地下古代文化层堆积及汉代文化层的堆积和分布、地下原始地貌、附近汉代墓葬分布、地面现存古城墙遗迹等。
汉代平城县城,是大同市城区城建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的最早城市。它因西汉初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之间发生的“白登之战”而始闻于世。后来北魏、唐、辽、金、明等各朝代,在其基址上屡有建设,沿革不断。根据历代文献资料的记载,汉代平城县的遗址大约在今大同市城区北部偏东一带,但其具体位置和文化面貌一直未能确定和展露。通过对大量的地上地下的调查资料的汇集和综合分析,初步得出这样一种认识:汉代平城县城址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今天的大同市城区北部的操场城及其向南至明代府城北墙间一带。调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基建工地暴露的地下文化层的记录和标本采集。地点主要有操场城内的总参招待所、四中、铁一中、华兴购物中心、第二面粉厂以及1997、2001年的操场城东、西、南、北四大街地下管道工程范围,另外还有外围附近的诸多施工地点等。通过调查,发现汉代的文化层堆积集中分布在今天城区北部的操场城(即明代的“北关”,或称“北小城”),以及其向南至明代府城(位于城区中部)北墙以北一带这一整片地区。具体范围,其东、北、西缘分别在操场城的东、北、西墙附近,南缘在明代府城北墙中段一线。这一片范围以内地区的地表下文化层堆积厚度数2—4米左右,汉代文化层位于最底部,厚度0.2—0.5米,其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陶片、瓦片,非常密集。瓦片有抹绳纹、瓦棱纹、菱形方格纹的筒、板瓦,以及1938年日本人水野清一等人采集的“同心圆瓦当、蕨手纹瓦当”。陶片有瓦棱纹、抹绳纹的釜、钵及素面的豆等器型。其外围,东、西墙外附近的生土已露出地表;北部广大地区为浅黄色含零星陶片的土层,不见陶片密集并连成片的灰土文化层;南部为含丰富的辽金及以后时期遗物的地区。可见其范围并未再向外延伸。

夯窝遗迹
对于城区地下原始地貌的调查,首先有利于对古代文化层堆积分布区与非分布区(即生土露出地表的空白区)的分析判断;其次,从建城之前选址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原始地貌对于某一时期所建城市的规模、形制以及分布位置影响极大。今天的大同市城区,从地表上看,几乎为一片平坦之地,但是通过对地下原始地貌的调查,显示出大同市城区原始的地形、地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操场城内的南北两端现地表大致平坦,北部略高。北端的原始地表深2米左右,南端至南墙外的城区华兴购物中心,原始地表深度不到3米,所以南北方向的原始地表也较平坦。
可见操城场一带的原始地形是:城内、城南较平坦,向东临河,向西为较高的阶地,向北则城的西北角也与高地邻近。因此向东、西、北三面发展都会受到地形的影响,汉代的地下文化堆积也正好分布在这块三面受阻的平坦之地上。
操场城周围,大同市博物馆曾发现并发掘过一些汉代墓葬。在其北部约1公里外的新华街两侧,1990—1991年发现和发掘了7座汉墓,近几年又有新的发现;其西南约1公里的大同公园,20世纪50年代兴建公园时发现很多成组的汉代陶罐、陶壶,推测其为墓葬中所出;其南部约1公里的明代府城中心——今四牌楼附近,1988年基建时发现过残破的汉代砖券墓。而在操场城内,至今未发现过汉墓。可见,操场城一带出东面临河外,其余的北、西、南三面均被汉墓所围绕着。
在大同市城区,现存很多古代城垣,中部有明代府城城垣,南部有明代“南小城”城垣,北部有明代“北小城”城垣(后亦称“操场城”)。历年的调查发现:在北部操场城的东、北、西墙及明代府城北墙中段存在着三层夹墙,除明代府城北墙的夹层是由北向南叠压外,其余三面均是由外向内、从晚期向早期依次倾斜靠压着,可分早、中、晚三期夯土。三期夯土墙的夯土成份、夯筑技术、包含物等各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