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甲申年(2004年)清明节典礼,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数万华夏子孙聚首桥山之下,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春天的黄帝陵,古柏苍翠,明丽的阳光下,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天子仪仗旗迎风招展。取意轩辕黄帝“九五之尊”的尊号,祭祀典礼在上午9点50分开始
。现场击鼓34通,代表着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陕西省常务副省长陈德铭宣布公祭典礼开始。在古乐声中,来自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区、港澳台和海外同胞的代表以及今年初次遴选出的民间主祭人依次敬献了花篮,并向黄帝像鞠躬行礼。中共中央委员、陕西省省长贾治邦恭诵赋体祭文。

上午9时30分,陕西省常务副省长陈德铭宣布公祭典礼开始。在古乐声中,来自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区、港澳台和海外同胞的代表以及今年初次遴选出的民间主祭人依次敬献了花篮,并向黄帝像鞠躬行礼。陕西省省长贾治邦恭读了祭文。
今年黄帝陵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遵循古代以青铜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为此专门制作了65件组战国编钟、“九鼎八簋”等青铜器和太常旗等天子等级的仪仗旗帜,编排了名为《轩辕黄帝颂》的盛大祭祀乐舞。
本次祭陵典礼首次采用了专门的乐舞告祭方式。据称,这是众多专家、学者多年挖掘整理古代祭礼文献并根据当今审美要求加工而成的。乐舞告祭分为四个部分:“祥云吉雨”之舞歌颂黄帝功德;“百兽率舞”以原始面具和着装表现天下一统后部落间的和谐生活;“中华鼓乐”采用了陕西民间最古老的洛川蹩鼓和韩城行鼓,表现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最后一部分是“驭龙升天”,在如泻豆一样的鼓声中,一条黄色巨龙腾空而起,人们仰望苍穹,向祖先神灵致以默默的祈祝。

上午11时,公祭典礼结束。来自周围村庄的农民和各地的祭祖团队开始了自发的祭祀活动,民间祭祀将持续好几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等出席了今天的公祭典礼。
背景资料
千百年来,不论是皇亲贵族,朝廷重臣,还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不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海内裔子,还是城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 官不论政见异同,都无一例外地登临政祭前,虔诚备至,以期捐弃前嫌,共御外侮,强我民族,兴我中华。

孙中山题词 泽东题词
公祭黄帝陵,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秦文公时代祭祀已达到 相当隆重的地步。秦灵公时代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恢复了早已荒废的祠庙祭祀,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各地建起黄帝庙,作为遥祭黄帝的公用场所。
自唐大历五年 (公元 770年)唐代宗 李豫降旨把坊洲(黄陵)桥山轩辕庙列为国家祭典以后,历经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降旨修茸黄帝陵庙,并亲自撰写祭文,派中书省管勾甘驰抵桥山,主持 祭祀活动。
清朝祭祀黄帝活动仪式隆重,规模宏大,次数较多,从清世祖到清宣统皇帝的260 多年间,祭祀黄帝26次,其中仅康熙皇帝在位61年,祭陵10 次。
民国元年(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有感于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之庆典,委派要员15人组团专程祭祀轩辕黄帝陵, 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祭祠。
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 高潮,为了共同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委派林伯渠、张继、顾祝同等人于4月5日同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从1955年开始,除1962年到1979年的18年外。每年的清明节,政府官员、海外游,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各界人士都要在 黄帝陵前举行隆重的公祭仪 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华人对黄帝敬仰之情的日益高涨,黄陵 的公祭活动一年比一年隆重,江泽民主 席、李鹏总理分别为黄帝陵题词,李瑞环、李铁映、宋健、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 及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都曾参加或主持过祭祀仪式。
1997年是 世界华人值得 骄傲的一年, 蒙受了150 年 屈辱的香港终 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庆祝这一盛事,当年的清明节,7月1日和重阳节,在黄帝陵前 举行了三次隆重的迎回归、庆回归、告先祖的祭典活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黄帝子孙们 汇聚桥山,以各种方式和先祖共同分享这一喜悦之情,期盼中华奋飞,天下大同。
民间祭祀 时间大致在重阳节和清明节期间。北宋以来,民祭活动一般在9月9日重阳节举行,传说这一天为轩辕黄帝升天之日。为示隆重,祭祀活动一般 持续3-5天,并有戏班唱戏助兴。祭祀由宜君、洛川、富县与中部县(今黄陵县)四个邻县联合办,中部县为东道主。9月9日正式举行 祭祀仪式,届时,四县所有乐队云集中 部县城,上午7 时,家家闭户,倾家出动,通 往陵区路上,人流如潮, 万头攒动,尾随于庞大的乐队之后,列队上山, 秩序井然。进入陵区,先由邻县县令,县丞供奉祭品,中部县 令居三县之后,其次为百姓祭祀。
三十年代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进犯东,民族危亡的形势 下,各界人士一致倡导,将每年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此后,与清明公祭相伴随,并在 清明前后,形成持续数日的民祭活动高潮。
一九八八年,为了适应和平统一祖国的需要,满足海内 外各界人士祭祖的愿望,黄陵县重新恢复了重阳民祭活动。 其仪式除保留供奉祭品、奏乐、尚飨叩拜等民间传统礼仪外, 还增加了击鼓34 声、鸣钟十三响,祭后植树等仪式,其分别 标志着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世界上13 亿华夏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