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2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后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在哈佛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1981年至今任教于哈佛大学。1988年,杜维明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现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顾问委员会主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成员,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人士小组成员,并自1996年出任燕京学社社长至今。
作为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代表,杜维明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由关注东亚经济发展并引发文化思考,在“工业东亚与儒家伦理”、“儒家发展与现代化”等诸多著述中对儒家伦理与经济伦理、企业伦理、行政管理及企业管理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儒家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现代化的不同类型,多元的现代性等宏观课题进行了理论性的开拓。出版英文著作11部,中文著作16部,发表论文数百篇。他的思想广为学界所重视,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由于其杰出的贡献,杜维明在2001和2002年分别荣获第九届国际Toegye研究奖和联合国颁发的生态宗教奖等奖项。
早年受徐复观、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后在美国又系统
地研习过西方哲学,自述从1966年起,决心全力从事对儒家精神
作长期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研究工作。他把儒家看成是
“哲学的人类学”、“宗教哲学”,试图从文化认同的意义上说
明儒家传统的历史和价值。认为儒家思想的原初形式是环绕着孔
子的仁学而展开的,这套思想具有成熟的道德理性、浓厚的人文
关切和强热的入世精神。孔子的仁学属于论理学的范畴,其核心
思想是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仁学的兴起象征古中国人文意识
逐渐取代宗教神学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儒学具有“道
统”、“学统”和“政统”,是可以转化社会政治和道德的精
神源泉。他指出,应该区分“儒家传统”和“儒教中国”,前
者是一种涵盖性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历久长新的恒常价值;
后者是以政治化的儒家伦理为主导思想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是封建遗毒;“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实际上是
“儒教中国”,从对“儒家传统”的发扬来说这种批判是有利的
他发挥牟宗三关于儒学发展的“三期”说理论,提出了“儒学
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认为第三期儒学的发展是对西方文化
挑战的回应,认为儒学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还有生命力,主要取决
于是否能经过纽约、巴黎、东京最后回到中国,儒学只有在这些
文化中生根,才能以康庄的姿态回到中国,他的估计是有可能的
杜维明还认为,儒学要想在现时代得到真正的发展,确立起新的
新儒家哲学人类学,必须与西方对话,在超越层面上与基督教对
话,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与马克思主义对话,在深度心理层面上与
弗洛伊德主义对话,还须酌取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
主要著作
· 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
· 儒家的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杜维明千年学府报告会
· 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
· 超越启蒙心态
· 继承“五四”,发展儒学
· 郭店楚简的人文精神
· 何为儒家之道(一)(二)(三)(四)
· 何为儒家之道(五)(六)(七)(八)/ 杜维明著、彭国翔译
· 多种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