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当儒快讯 >> 正文
[武威]文庙再现古代大型祭孔乐舞
来源:新华网 (2005-7-12 19:59:38) 作者:王晓刚

 

    7月4日,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的文庙内古柏参天、槐荫蔽日,大成殿前古乐氤氲,舞姿婀娜。由武威市文化局组织编排的大型仿古《祭孔乐舞》在这里隆重排演。祭孔仪式气势恢弘,大有王者风范;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孔子六艺乐舞》更是优雅动人,集中体现了祭孔大典这一古代祭祀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国最早的祭孔活动,是从孔子去世后两年首次举行的,距今已有2483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从汉高祖刘邦开创帝王祭孔的先河后,历代统治者争相效仿。祭孔规格和对孔子的封号不断提高。自清乾隆年间开始,祭孔大典中的乐、歌、舞、礼以至各项议程,均由皇帝本人钦定,有着严格的制度和深厚的内涵。建国后,为了发扬孔子的思想精华,弘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全国各地的一大批历史、考古、文化、艺术工作者经过艰苦努力,挖掘整理出一整套祭孔典仪和仿古祭孔乐舞。并在国际孔子文化节和各种有关活动中隆重推出,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祭孔乐舞是集歌、舞、乐、礼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古典乐舞,其音乐谓之"雅乐",八音齐备,气韵恢宏;其舞蹈来自远古进退有据,优雅庄重;其礼仪本出经典,一丝不苟,诚笃泰定;其歌声犹如天籁,朴质无华,腔圆字正,处处体现着孔子本人生前一贯倡导的"中和纯正"的美学思想和人生追求。这次武威市编排的祭孔乐舞,是由清代钦定乐舞脱胎而成。参祭者一律着清朝官服,舞者双手执轮、笛,每一次舞动;或相交,或相背,均有严格规定和神秘含义。礼仪由多位礼生行三献之礼,虔敬进行。如此大礼,对现代人来说不免敬畏和陌生,人们可以从中领略我国古代礼仪的严整。

    这次由武威市歌舞剧团编排演出的《孔子六艺乐舞》是根据孔子所制"六艺"敷演而成。它由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章节组合拼接,形象的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先民纯真朴实的生活、情感、理想和追求。由中国古代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闻之如闻韶乐古朴优雅纯正动人,诚如孔子所言: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祭孔乐舞,娇媚不失典雅,柔美兼具刚正。不仅准确体现了祭孔大典的内涵,而且创造出庄严肃穆的艺术氛围,把人们带进了中正祥和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纯正精致的艺术享受。

    武威文庙,为"陇右学宫之冠",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建筑规模,在中国现存的孔庙中都属少见,号称中国三大孔庙之一。这次新增的大型祭孔典仪和仿古祭孔乐舞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武威文庙的孔文化,而且今后也必将成为武威文化旅游一大新的亮点。

    相关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哲学以至国家制度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至今日,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内容仍对中国乃至世界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文庙,也叫圣庙、孔庙。武威文庙建立于明代。据明正统四年(1439)《凉州卫儒学记》载:明正统初年,朝廷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唏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武威文庙的修建,由于受命于朝廷,又得到地方各界大力资助,正统二年夏动工,仅两年时间即告落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以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已"规模宏大,气象雄壮,知非府县所及"。

    原武威文庙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在,西边的儒学和明正统时建的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其前后附属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东、中两组建筑,所剩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甫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

    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据碑记,过去武威缺水时,惟独泮池四季水量充足,池内芦苇荷花,池外古树、鲜花。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手扶石栏,透过绿树红墙簇拥着的巍峨的棂星门,向北望去,隐约可见古柏老槐掩映着的大成殿,威严肃穆,使莘莘学子们对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儒家先师孔子,顿生崇敬之情。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正中走马板上挥毫书就的"棂星门"与背面所书"太和元气"字体,圆润遒劲,富丽堂皇。穿过棂星门,就能看见装有七七四十九颗铜泡钉的6扇朱红戟门。戟门,又叫大成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官。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土居住。据传,清末住在这里的道士,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将庙产尽数挥霍。冬日无钱买柴,便将大成殿侧廊屋里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的牌位一一刀劈斧砍,烧火取暖,很伤了儒家的尊严。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这里供奉的文昌帝君,据说是受玉帝之命掌管人间禄籍的。他让魁星点定谁的名字,谁便可文运亨通,月中折桂。难怪文昌殿卷棚内挂满了历代文人学士敬献的数十块匾额。保存如此之多的匾额,在河西乃至甘肃省亦仅此一处。这些匾额从落款看,时间早自康熙,晚至民国,题名五花八门,官职尊卑不同。乡国学弟子献的"书城不夜"、"辉增四垣"和邑人曾国英书的"文明长昼",弘扬当时武威文化的昌盛。知县王汝地献"辉腾七曲"、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方书"佳录垂青"、甘肃按察使刘大懿题"聚精扬纪"等,则激励人们奋发进取。还有兵部侍郎邑人牛鉴书"天下文明"、书画家邑人张美如书"云汉天章"等匾额,皆书法潇洒,雕饰精美,堪为艺术珍品。

    武威文庙,过去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地方;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3.6万余件。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同时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图片,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它集中体现了武威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反映了武威的历史文明。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