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教授在明德商学楼0502教室为人大学子献上了一场“君臣观念与秦汉时期的政治运作”的讲座。孙教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君臣观念和秦汉时期的政治运作。
孙家洲教授主要以儒家和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为例,从政治史、思想史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说:“秦汉时期的君臣观念是对先秦时期君臣观念的继承,并结合秦汉时期的时代有了创造和发挥。”
在讲座中,孙家洲教授指出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虽同出儒家一家,但由于其所生活的时代、政治背景不同,他们的君臣观念也有区别。孔子主张君行君道,臣行臣道,君臣对等,臣子要“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主张君主重视有才之臣,以礼待臣;而臣子应直言进谏。继承了孔孟价值观的荀子主张道义为先,从道不从君,并提出应有“谏、诤、辅、拂(弼)”四类臣子。
孙家洲教授比较了先秦与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指出在秦汉君臣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先秦儒家则强调臣子的尊严,秦汉时期则转变为君尊臣卑。法家代表人物是集法家之大成者的韩非子。他提出君臣利益是一体的,君应该有威严之势,御臣之术,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君是天,臣是地,君是阳,臣是阴,阴应该屈尊于阳。”
在讲座最后,孙家洲教授分析了君尊臣卑的观念对秦汉时期的政治运作的深刻影响,他指出君主谨遵韩非子“君子无过错”的明训,用残酷手段除去异己之臣。刘邦用手段除去为汉家打天下的功臣韩信、萧何就是最好的例子。君主运用政权思想,根据常态与变态,秦汉政治运作中,还产生了“诽谚罪”、“矫制(假传圣旨)”地等罪,为处理各种情况的罪,制定了较灵活多样的体系,推动政治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