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如十二月份,身旁的同学已经开始精心策划着该送什么圣诞礼物,计划着怎么过平安夜,祝福的短信更是漫天飞。“在冰雪还没飘下,圣诞树还未长高,圣诞彩灯还没亮起,火鸡还未被烧烤,袜子还没挂上窗口,礼物还没准备好之前……我在这先祝福你‘圣诞快乐节’!”
商家自然鼓动大家去消费,极力地营造氛围。随着圣诞节的逼近,节奏感也越来越强。整个校园都在跳跃,人人面带微笑、心里装着美好的期待。
作为80年代出生的学生:小学的时候,“老人节”那天,老师会帮我们准备好礼物(蛋糕,软糕点……),带回去送给长辈,并嘱咐我们放学早点回家帮忙做点家务。中学的时候,从英语课本上,我们知道一些洋节日,偶尔想起会见面说声:“Merry christmas !”高中的时候,那天的信箱里塞满了卡片。大学,我们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重要节日。
相比之下,我们传统节日就冷清多了。在此我想说:别忘了,我们有自己的节日!
我国传统的节日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那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为何越过越冷清。很多人抱怨说:端午节吃粽子没味,中秋节品月饼是吃包装,春节、元宵节吃的撑死人,索性改成“吃节”算了。
每年的情人节,花店的玫瑰花、物架上的巧克力、商店里的情侣装、餐厅的情侣套餐……而七夕,这个有着美好传说的日子就苍白多了。一条银河像一条天河横亘夜空,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会搭成一座鹊桥,帮助他们相见。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可还有多少男女在一起过这个特殊的日子?还有多少女子一起做针线活?还有多少孩子围在长辈身边,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过这节不都是因为希望有份真挚的爱。可为什么选择在2月14日过,而不是这个有着我们传统文化内涵的七夕节?
今年五一期间,《人民日报》一篇题为“端午节将成为外国文化遗产?”的报道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在此我就不重提那么复杂的“借口”。
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能为力,以前大人总对我们孩子说从自身做起。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我想说,给孩子多一点“本”的教育。我不忍想象,某个时候,我们的孩子只知道洋节日。希望朋友们,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多一点传统节日的教育。
相信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