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论坛精摘 >> 正文
儒学述要-----述文统之要以廓天下正朔
来源:儒学联合论坛 (2006年12月26日10:36) 作者:杨万江

 

 

    今天下有大道废隐, 文不在兹之虞, 故述文统之要,以廓天下正朔,以备新学开展。吾之为文,在服膺中华,倡儒道兴邦。文中国而济世界者, 其为勉。

   儒学者, 华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阐释, 塑文明而治国平天下之学也。孔子理“六经”, 述三千年文统以开其学, 历先秦原儒、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学, 内承道统而治其国, 外播天下而化其成。盖华夏之文,斯文斯统当其主流焉。  

   儒道鸿富。为其要者, 诚于人性本然而贵, 天道彰显, 人道宏毅而塑文明也。<<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然则人各其义, 夷夏有别。儒学之志在立天命常则而求天下大同, 处夷夏之局而化成天下。孟子曰:“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行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曰若稽古, 往圣先贤之学, 天下普世之学也! 

   德者,得也。人之由天道所得而“仁义礼智根于心”[1],斯为道德。人之有文别于禽兽之蛮者,当在其天受中德之异矣。夫子曰:“天生德于予”[2],此之谓。 孟子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3]。为善为恶或智或愚,在其质之厚薄精粗开蔽充扩而异。性质所潜不亦天之所孕,万般其开乎!  是故天下人当念夫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4]之示而修其德,秉其性开而发,“仁知勇”三达德也[5]。惟儒者之修“反求诸己”[6],“在本心”[7]而“居仁由义”[8]、“达天德”[9]而“知行合一”[10]。“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具[11], 而能开扩无蔽者, 则仁义礼智可彰。诚如是,则文化之涵养、智识之内具,“厚德载物”[12]而温良敦厚, “自强不息”[13]而发强刚毅, “文质彬彬”[14]然后“君子”可成也。

   儒曰:“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15]。天之于我, 原之始也。儒者原始返终得其道矣。故儒之精神在处天之所分之天人有分, 发天问, 知物我, 成事功, 达天德, 超生死,合天人也。然则“天何言哉? ”[16] 天之道何可求? 答曰:“尽心知性知天”[17]、“格物致知”[18]、“穷理尽性以至于命”[19]也。盖儒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20],“极深而研几”[21],“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22]者, 在求“达天明命”、“天人合一”之境也。“道不可须臾离”[23], 故“君子下学而上达”[24],顺其天而从其道也。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25]。     

   古之时,圣人体天法道而言天下事, 宗天命常则而成教化。是故儒之教,宗上天之神而“神道设教”[26],宗圣人体天法道躬行践言而教。此之谓儒教之为宗教者。教之体在天,教之用在六经化民,以至“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其为大欤! 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27]。   

   儒之教教民入世以成己, 求道而成器。天下人若于“成己”“成物”、“文明化成”、“天工开物”、“开物成务”、“经世济民”之途而“崇德广业”,“立德、立言、立功”,庶几可“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28]也。  

   儒之学依人之所困而有所思焉。惟“天生民有欲”, “心之官则思”。人有心而主其行, 如孟子言“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29] 此乃人之自由之性也。先王是以“从欲而治”, 顺人之所性,非逆其天而灭其志也。然则人生天地之间,行人人之际,天下万民何以“群居合一”, “民协于中”[30], 以克其乱? 此要津之问, 贯先贤“人心”与“道心”、“天理”与“人欲”、“自然”与“名教”、“由己”与“克己”之千载所思也。闻往圣先贤之语,犹天下心思万民之治而察所行焉。或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31];“存天理去人欲”,或“物欲横流”?“以名为教”, 或“越名教而任自然”?“为仁由己”,或“克己复礼”?凡此等等深揭儒学之要,乃自由与秩序之所云尔。 

    宇内苍茫, 万古恒逝。惟天地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2]。乃天和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33],“各正性命”,而“保和太和”[34]。“致中和, 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5]。然则人世间生民养息,求其利欲而不生乱世者何求? 答曰:顺人之为人之“天道性理”, 尊庶民之“天爵”[36]者,当其治世之有天和也。天之所命,人有其分。“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君子素其位而行”[37]者,庶几可依天下之制分而和一, 相守其义乎? 此人和之治,荀子所言“群居和一之道”[38]耳。惟天下治道者,“和而不同”[39]之和合之道也。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40]。中国之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政一统”之治, 兴王道而黜霸道之理何在? “惟天生民有欲, 无主乃乱”[41]。古之此言犹今之谓百姓逐利无政府公其序则乱矣。然则先王“明于五刑,以弼五教”[42]而德法并治,其要在从“天道法则”而治。《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43]。此乃法天道常则之良治,成天下贵则贵德之治、“礼法”之治哉!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4]。治道之要在存道德文化之根本也。是故夫子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45]。“礼尚往来”[46]家族之伦及与国人交。重“仁义礼智信”之常而序天下。奉“中庸之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47];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8]。要之,成“天秩有礼”、“天叙有典”[49]之天道自然之序,“无为而治”[50],“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者”[51],孔门之治道也。  

    盖儒之述文立制者,挺民之所命,框天下之所为也。万民是以安身立命, 奉公守法, 图“成家立业”之志哉﹗人之有生, 成其所是。自强不息而刚健有为者, 建功立业而流芳于世焉。此儒之教民成就之精神也。“世在人为”。君子不可无尽己之忠,不可不穷己之力而成其所业。惟天下“变而通之以尽利”[52]者,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53]也。然则“世事无常”,“天资”各异。终有何成非一己之操而可尽功矣。故天下生民处“天秩”“人秩”二序,“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者也。“尽人事, 听天命”而待世事,明天功己功而知谦恭。若有所成,自当一谢上天之所赐,二谢父母养育之恩,三谢社会合作之福。此乃儒教化民成俗,尤以春节拜年之意为盛。        

    是以天下财富所布,若无加害袭扰生计者,自当“富贵在天”[54]而无所怨。然则民生多艰, 苦乐自酌。或疾或贫者于社稷终不可免。“天有好生之德”[55], 置“良知”“良能”[56]于心, 谴扶危济困之力或助或济哉。国之有保制而养民生,训“政在养民”[57]而不可殆焉。民生之理,无可求生则民不堪命, 民不堪命则非其义, 非其义则奉天命而革政之所命。遂天下“不患寡,而患不均”[58]。大同之理想当致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9]。苟免“礼崩乐坏”之乱, 非申天道正义世道公平而不可平天下。圣王是以“无偏无颇”,“无反无侧”而王道平直[60],塑社会“共和”, 行“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61]之恕,倡职业德业而兼, 斯可为治。            

    若说“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62]。政之所治当问何以“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63]。夫子曰: “政者,正也”[64]。正其义而制天下事。儒者之谓“义然后取”[65],“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66]。斯正天下获得持有之义也。纵天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67],然则“国以义为利”。“义者,天理之所宜”也 [68],天道神圣而不可亵玩焉! 古之圣王奉若天道而建邦设都[69]。正国之所义,乃天工而人其代之,“替天行道”之谓也。惟天下奉纲常而为, 厘公私分明之序, 方能秩治。

    国民之教,“有教无类”[70]。兴仁义之道礼乐之教而塑人格民德, 儒之所重也。素闻儒之教民“君子诚之为贵”[71]、“致诚不息”[72];“仁者爱人”[73]、“博爱之仁”[74]、“四海之内皆兄弟”[75];“人之生也直”[7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77];“言忠信,行笃敬”[78], “精忠报国”[79],“无信不立”[80];善养“浩然之气”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1]者。嗟乎! 诚实仁爱正直忠信慎独而有气节之怀德怀刑[82]之君子,于今之时,廖若辰星。礼议之邦,君子之国,斯大美而告阙如。伥然!  兴儒教而用之, 时也。若民之如程子言“自守以正”,且“顺道相保,御止其恶”[83],当念夫子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84]之深意也。

    儒曰:“民维邦本,本固邦宁”[85]。荀子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86]。此言政府为民而在,非民为政府而在也。民为政之本。故孟子曰:“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87]。政府职志,在“保民安民”[88],在“正德、利用、厚生”[89]。如是而有民本之政也。先王警示:“四海困穷,天禄永终”[90]. 故儒者深识“民不足,君孰与足?”[91]之理。素恶官府扰民逼民之恶。诚如是, 况使儒士“为民请命”, 直谏非理之政而“从道不从君”。此乃道统高于政统之谓也。儒士入仕,遂能框扶天下而治国安邦也。是故古之士人必从先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92]之“内圣外王”之道。于此高标,入科举而选贤与能者,古之儒士也。 

    考久史文统而观瞻, 古之儒学者,华章躬行之学问, 往圣先贤之仁智者也。然则道之用,时为大。儒之所念所贵,与古之专制之政当有内理不合。古儒之所制亦无更新之法以体制其价值所贵。华夏连续演进难免宗法所脉。入现代世,科学与民主昌。儒之学于举国之制,人文科技当有新开。《诗》曰:“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93]。咸与维新精进者亦为其儒统也。若以近道言, 儒之学自当“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94]。是故儒学必有维新之命,于今之时而有“创造性转化”之现代新儒学也。今之时,全球化大潮汹汹, 西文西学显。我文我统何以收拾世道人心, 引天下交竞而入大同世? 儒之为学何以担今日治国平天下之用? 历激进反儒而致文化虚脱之弊, 且看今日之儒家,承道统而开新学, 其堪“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95]之志哉!

 

      注释: 

     [1]、“仁义礼智根于心”, 见《孟子 尽心章句上》 

     [2]、“天生德于予”,见《论语 述而第七》

     [3]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见《孟子 娄离章句下》

     [4]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转引自《中庸》

     [5] 、“仁知勇”三达德,见《中庸》“仁知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6]、“反求诸己”,见《孟子 离娄上》: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7]、“在本心”, 此乃阳明心学之要.德之修不在置心性为一物对象而求知此心性,在在处本心而自在焉.

     [8]、“居仁由义”, 《孟子 尽心章句上》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何)在,仁是也。路恶(何)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9] 、“达天德”,见《中庸》“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0]、“知行合一”, 阳明曰:“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

     [11]、“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具,见《孟子 公孙丑上》.

     [12]、[13]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见《周易 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4]“文质彬彬”,见《论语 雍也第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见《郭店楚简 穷达以时》

     [16] 、“天何言哉? ”, 《论语 阳货第十七》 .

     [17]、“尽心知性知天”,见《孟子尽心章句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8]、“格物致知”,见《大学》“致知在格物”

     [19]、[20]、[2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极深而研几”,见 《周易 系辞上》.

     [22]、[23]、“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道不可须臾离”见《中庸》

     [24]、“君子下学而上达”,《论语 宪问第十四》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5]、“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见《周易系辞下》:“《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26] 、“神道设教”, 见《周易 彖传 观》“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27] 、见《礼记 经解》

     [28] 、“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见《孟子 尽心章句上》

     [29]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见《孟子 尽心章句上》.

     [30] 、[31]、“民协于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见《尚书 大禹谟 》

     [32] 、[35]、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致中和, 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见《中庸》.

     [33]、“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见 张载 《正蒙》、王阳明《大学问》。

     [34]、“各正性命”,“保和太和”, 见《周易 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36]、“天爵”, 《孟子 告子章句上》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37]、“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 见朱熹<<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序>> .“君子素其位而行”见《中庸》.

     [38]、“群居和一之道”,见《荀子 王制篇第九》《荀子 荣辱篇第四》

     [39]、“和而不同”,见《论语 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0]、“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见《吕氏春秋 贵公》

     [41]、“惟天生民有欲, 无主乃乱”,见《尚书 仲虺之诰》

     [42]、“明于五刑,以弼五教”,见《尚书 大禹谟》

     [43]、“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见《诗经 荡之什 烝民》

     [44]、见《论语 为政第二》

     [45]、“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见《论语 学而第一》

     [46]、“礼尚往来”, 见《礼记 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7]、[48]、“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论语》

     [49]、“天秩有礼”、“天叙有典”, 见《尚书 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同寅协恭和衷哉!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50]、“无为而治”,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51]、“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者”,见《论语 尧曰第二十》 

     [52]、“变而通之以尽利”, 《周易 系辞上》

     [53]、“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见《周易》 

     [54]、“富贵在天”, 见《论语 颜渊第十二》 

     [55]、“天有好生之德”, 《周易 系辞下》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由终极之本源而生生于物者,神性上天也.此生生之德,于古时常言“天有好生之德”.

     [56]、“良知”“良能”, 见《孟子 尽心章句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7]、“政在养民”:《尚书 大禹谟》: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58]、“不患寡,而患不均”,见《论语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9]、见《礼记 礼运篇》

     [60]、见《尚书 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61]、见《论语雍也第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2]、“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见《荀子大略》

     [63]、“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见《尚书 仲虺之诰》

      [64]、[65]、[66]、[70]、[73]、[75]、[76]、[77]、[78]、[80]、[84]、[91]、“政者,正也”, “义然后取” ,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有教无类”, “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 “人之生也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言忠信,行笃敬”, “无信不立”,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 “民不足,君孰与足?”,见《论语》

      [67]、天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见《易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68]、“国以义为利”,见《大学》.“义者,天理之所宜”,见朱熹《论语集注 里仁》

      [69]、“奉若天道而建邦设都”, 见《尚书 说命中》.

      [71]、[72]、“君子诚之为贵”,“致诚不息”, 见《中庸》.

      [74]、“博爱之仁”,见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

     [79]、“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81]、“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见《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 滕文公下》

     [82]、怀德怀刑, 见《论语 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3]、“自守以正”,且“顺道相保,御止其恶”,转引自朱熹 吕祖谦编《近思录 卷十政事》:“《渐》之九三曰:利御寇。《伊川易传》曰:君子之与小人比也。自守以正,岂惟君子自完其已而已乎?亦使小人得不陷于非义,是以顺道相保,御止其恶也(《伊川易传 渐传》)。”

     [85]、“民维邦本,本固邦宁”,见《尚书 五子之歌》

     [8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见《荀子 大略》

     [87]、“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见《孟子 尽心下》

     [88]、“保民安民”,见《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汉书 刑法志》:“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89]、[90]、“正德、利用、厚生”,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见《尚书 大禹谟》

     [92]、[93]、[9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转引自《大学》

     [95]、“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见张载《正蒙》

 

       参考文献:

《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礼记》《周礼》《论语》《孟子》《荀子》《春秋繁露》《正蒙》《朱子语类》《近思录》《传习录》《史记》《汉书》

 

                                                                      

 

       

 

     杨万江:独立学者,从事现代儒学和政府战略决策研究.前重庆万县市政府经研中心特约研究员.

     地址:重庆万州区周家坝天都商贸城C-10五楼 
    
     邮箱:
yangwanjiang@126.com 
  
     博客:
http://yangwanjiang.bokee.com/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