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学式微”一说由来已久,可最近在都市里,“国学”被提到的频率却越来越多:有少儿国学吟诵班,有国学讲座,有手机国学,甚至有年轻人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公园。
到6月初,杭州联邦教育大家艺校向市民推出的首个免费国学班即将结束。从4月初推出以来,在一个月内,有1000多人报名,学员们学得热火朝天。鉴于大家对国学班的热情,该校正在酝酿推出“淑女堂”。目前,报名还没开始,咨询电话已是络绎不绝。
“国学”两个字突然成为了时尚话题,一句句智慧、深邃的国学警句甚至可以成为年轻人“酷”的表现。抛开了厚重的国学原典,国学以时尚的名义,轻轻松松地走入当下生活。
杭州真的掀起国学热,还是热闹背后的国学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方向?都市里的年轻人为什么在吃惯了快餐文化之后,又开始追捧国学?记者做了一番调查。
国学热是文化寻根还是时髦游戏
杭州一国学班引来千余人报名
调查问题:国学真的热了吗?
调查目的:测量杭州的国学温度
国学班:学艺才是重点
当记者走进杭州大家艺校的国画班,只见学员们一个个正对着扇面,在一笔一画地临摹着,他们的气定神闲和外面忙碌的都市生活好像是隔绝的。
国画是该培训机构推出免费国学班的其中一门课程。在这个国学班里,学员还可以学习书法、围棋、古筝、武术、三字经、唐诗、越剧等。校长孙逢南告诉记者,课程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古筝。
据介绍,这个国学班原本只计划招200人,但消息发布后,报名电话都被打爆了。最后,报名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而且不乏时尚的年轻白领。
从中国台湾来到杭州定居的余素政,曾学过油画。这次,她参加了国画班,还学二胡、越剧。如今,与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她总会拉个二胡、画个牡丹,真是羡煞旁人。记者与一些学员聊天后发现,这些来报名学国学的人,大多是为了圆自己心里的一个梦,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位。无论是琴棋还是书画,很多人是作为一门才艺来学的。
据悉,大家艺校正在酝酿推出淑女堂,有意参加者已经众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像“会英文、会电脑”这样成为年轻白领女性的时尚追求。
国学课:学生不请自来
高校校园里,也在掀起着国学热。记者昨天从中国美术学院了解到,国学课是学生中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
据了解,国学选修课本科阶段,学生要学习书法、四书五经等;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还可以选修人文素养课,包括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与诗学、陶瓷史等课程。
苏阿嫦是学习法国美术史的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修了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与诗学。她说:“国学课的课堂上,总是坐得满满的。虽然是为研究生开的课,但我们总能发现好多本科生来旁听。”
苏阿嫦告诉记者,在她周围,有几个同学对经典著作非常熟悉,他们成为很多学生羡慕的对象。不过,她也感觉,现在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所以上国学课,很多人觉得有些吃力。“我以前读过《论语》,看了20页,懂得不多。但我觉得,那些东西真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会学下去。”
国学书:大师备受追捧
这个城市的国学温度还可以在书店里感受到。经常去书店的读者也许发现了,书架上,介绍经典的图书越来越多,一些国学大师的著作很受追捧。
据统计,在以人文学术为特色的杭州晓风书屋,当代国学大师钱穆的书在学术著作中的销量,不是排在第一就是第二,甚至超过了当下热门的易中天的书。
记者还了解到,正是看中了现代人对国学的热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近期将推出一套“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例如《文心雕龙札记》、《词学通论》、《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唐诗杂论》等一批国学经典著作,都是在沉寂多年之后的再版,让人眼睛一亮。
调查问题:人们了解国学吗?
调查目的:测试市民的文化态度
尴尬:国学大师只知其名
在随机调查中,记者发现,市民对国学的了解非常有限。就算很多人知道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重境界”,也被一些人常挂嘴边,但大家并不清楚,王国维究竟研究了什么。
如今,不要说读经典,就连四大名著,读过的年轻人都越来越少。日前,一份对北大、清华和人大这三所中国著名学府的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回答“都看过”的占27%,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为48%。
尴尬:汉服变成了戏服
除了大大小小的国学班,全国各地的“汉服”提倡者也越来越多。他们举办全国汉服倡导者的聚会,把汉服穿到大街上,组织“霓裳恋”汉服知识竞赛。他们造成了视觉与文化的震荡:身穿汉服,却手持手机、数码相机,言谈举止和身体语言却全都属于现代。
但是,一些年轻人看到汉服表演,误以为是COSPLAY(动漫角色扮演)表演,甚至有人把穿着汉服的人当成“大长今”。
支持:国学热,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面对城市里日渐升温的国学热,孙逢南认为,国学不仅仅是琴棋书画,但作为面向大众的国学班,这些内容是最可以操作的,也是大家普遍感兴趣和乐意接受的。
对于社会上的国学热,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认为,虽然国学是学术,但市民追捧国学、学琴棋书画至少说明他们也在进行文化寻根,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一件好事,“像正在兴起的‘汉服热’、‘成人礼’、‘读经热’等,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复苏”。
质疑:国学热,只是在形式上的模仿
“现在的国学热,可以说是一种返祖现象。”浙江大学教授骆寒超这样认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到新奇,所以才会出现国学热,但这大多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
一些青年凭个人努力,让几千年前的汉服又成了时尚。可在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眼里,这些穿汉服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未必了解。“他们穿的所谓汉服,尽管在大体的形式上与真正的汉服相差不大,可面料和纹样差别很大,言行举止的差别就更大了。”吴海燕认为,汉服的复兴只是年轻人追求的一种传统文化中符号化的东西。
国学热,应是精神上的追溯
诗词专家王翼奇认为,正是因为大家没有真正接触到精英的、唯美的国学,所以,我们才会错把琴棋书画这些“花拳绣腿”的才艺当作了一流的东西。“我主张回归真正的国学。没有扎扎实实的继承,又何来国学的创新与突破呢?”
王翼奇告诉记者,在“六艺”中,就包含了琴棋书画,所以要把它们都归入国学也无不可。但现代人在学才艺的基础上,更不能放弃的是古典文史哲这些最根底的东西。“为什么现在的书法家有的写错别字,有的不会作诗,出不了沙孟海这样的大家,就是因为缺少了国学‘底色’。”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楼宇烈则认为,当下的一些国学班介绍的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光靠知识的灌输并非是国学的最终目的,它应该是渗透进每个人生活的细节中,贯穿在做人的道理中。
如何贯穿?当然不只是形式上的模仿或把国学作为一种时尚来追捧。国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承接着文脉,是中国人的精神血液。骆寒超认为,“忠孝节义”等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气节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的。所以,复兴国学不是要让现代人回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让国学中那些精神、思想传承下来。本报记者马良
国学
对于“国学”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指近代以来,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内容以经史子集等科目为主,重在对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对于专门来阐述“国学”的书,大家最熟悉的是章太炎和钱穆的两本《国学概论》,还有一本曹聚仁的《国学十二讲》(后改名《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依章太炎的说法,“国学”就是传统的学术文化,诸子、制度、内典、理学等等,都在“国学”之列。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认为,国学是传统学术,古代的经史子集都属于国学范畴。
我省的诗词专家王翼奇强调了国学的学术性,认为国学包含了传统文化中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曾创办国学研究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纷纷开出了“国学班”。其中,北大的“乾元国学教室”一年2.4万元的学费曾轰动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