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日报记者 金定根 摄· |
央视的“百家讲坛”果真是“造星”的平台,主讲人上一个红一个。这不,易中天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去年“十一”黄金周在“百家讲坛”连讲7天《论语》后,就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随后,她的《于丹〈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首印达到60万册,发行至今已销售155万册,超过易中天的《品三国》(上)。自然,天南地北飞来飞去做演讲、签名售书、接受媒体采访,原来的生活节奏就被打乱了。
于丹昨天来沪签售,接受采访时笑言,现在确实比以前忙碌许多,但目前的状态是忙而不乱,她不会因为任何外界因素干扰自己的生活,至少目前学校里给学生上的课一节也没调过。于丹说,身处其中,也是无可奈何;但是,既然被生活选择了这样一个角色,就尽量想办法调剂,有道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想要的那点闲,总是能挤得出来的。她说这次来上海,照样和朋友一起在朱家角喝茶聊天,照样逛陕西路上的小店,买喜爱的衣服包包。“只要自己人心不乱,就可以做到忙而不乱。”
不论北京还是上海,在被称为“鱼丸”的粉丝读者中,有三四岁的孩童,也有八旬老者。昨天在上海书城,签售活动定在下午2点举行,而排在第一的85岁的赵老先生,在女儿的陪同下12点半就赶来排队。对读者的厚爱,于丹一直心存感激。她说,人心所向,是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前提。有追寻,才会形成热。但是,她并不希望国学大热。“它的质地应该是温暖的,而不是火热。温暖是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一生相随相伴。而瞬间的火热稍纵即逝。我们不要陷入心的迷惑,不要盲从,要辨明自己心的需求。”
于丹透露,她已录完《庄子》十讲,将在春节期间播出。之所以选择讲解《庄子》,于丹解释说,因为一说中国文化好像仅仅是儒家,其实儒家只是其中之一。儒家是中国人的土地,培养自我的实现;而道家是生命的天空,是超越自我。儒与道,是生命中的两种基因。
绚烂终究要归于平静。于丹说她能坦然处之,回归正常的生活也让她心向神往。“我的生活态度是:任何状态选择你的时候,都能找到自我。泰戈尔说,人生往前走,抬脚是前进,落脚也是前进。那么,找到每个阶段最好的因素,然后享受其中的快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