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26日,北京大学俞士镇、薛祥绥等教授感到“国学沦丧”,发起成立《国故月刊》,(3月20日创刊《国故》),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总编辑是刘师培、黄侃。旧派学生在黄侃、刘师培等人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 扯起了“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的旗帜。面对这一情势,由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和鲁迅支持的北大进步学生组成的“新潮社”,针对“国故杜”的行为,提出了“整理国故” 的口号。指出研究国故,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对国故加以“整理”,反对“国故社”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这样,就形成了新旧两派关于研究国故的截然不 同的两种目的和方法,并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1924年1月26日,北京学生联合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四团体,在北大三院大礼堂,为革命导师列宁举行遥祭大会。马寅初为主持人。全场脱帽向列宁遗像行三鞠躬礼。北大学生高君宇做了关于列宁生平的报告,称列宁是大学问家、大政治家,是世界革命的领袖。
1952年1月26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到北大作报告。
1955年1月26日 西郊区高校冰上运动会在未名湖冰场举行。北大王连陛同学以7分19秒的成绩获3000米速滑冠军,杨东屏获花样滑冰冠军,北大还获女子团体总分第2名。
1985年1月26日,教育部[1985]教计字018号《同意北京大学等12所院校举办少年班》,规定北大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招生20人。招生对象为学习成绩优异、智力超常并世纪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年龄在15周岁(个别可放宽到16周岁以下)初中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在校。6月14日,北大举办首届少年班新生22人报到入学,年龄最大的16岁 ,最小的13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