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和顺县常务副县长出书评《孟子》 称无意赶时髦
来源:山西晚报 (2007年10月31日9:0) 作者:小薛辑

 

    今天的基层官员能通晓古代经典的不多,不但“通经”,而且能研判、点评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山西偏僻的和顺县,就出了这么一位常务副县长,工作之余,他通读五经四书,在病榻上,写出一部40多万字的《小人物点评<孟子>》。近日,工人出版社开机再印这本书,起印10000册。

    这位副县长是怎样一个人?他评孟子目的在哪里?是赶“百家讲坛”式的点评热,还是读书人别有怀抱?

    10月19日,记者赶到和顺采访了这位副县长——杨治国。

    杨治国要“火”?“咳,没有想那事!”

    上个星期,记者在晋中市采访时,偶然听人议论:和顺的常务副县长杨治国,点评《孟子》出了书,要应邀到北京某机关做演讲。“到中央级的机构演讲还了得?这个人可能和顺搁不住呦!”

    于是我们马上动用人脉资源,“搜捕”杨治国。19日的上午,杨治国联系到了;下午3点,记者即到达和顺。

    晚上快吃饭时,记者见到下乡回来的杨治国。记者确认这位儒雅而朴实的中年人就是“点评孟子”的常务副县长杨治国时,劈头就问:“杨县,听说你要‘火’?”

    杨治国笑了。“我要出名?不会吧!没有想过那种事。”

    杨治国介绍,书是在5年前的一场大病中写的。“当时,从县到省的几级医院都告诉我得了绝症。想多争取一点点生命时间还怕争不到呢,还出什么名。而且,那个时候,好像还不时兴点评什么的吧?”

    不过,他透露,工人出版社现在要再印这本书,原因是这本书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肯定,书里阐发的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意识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共鸣。工人出版社近日开印《小人物点评<孟子>》,起印数为1万册。这是个不低的印数。“这可能才是有人说的我要‘火’的起因吧”,杨治国认为。

    听说得“绝症”潜心评《孟子》

    现今的教育体系,一个人从高中甚至大学毕业,不会通晓五经四书之类的儒家经典。但杨治国的学习生涯比较特殊。杨治国1962年出生,他的少年时代在“文革”中度过。正像王朔所说,“文革”时虽然社会混乱,但另一面是,学生课业负担极轻,“我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大量的时间,加上有一个富有藏书的家庭,杨治国说,这使他在小时候就囫囵吞枣地记诵了许多古文,包括朱熹的四书集注等内容。

    后来,杨治国在和顺县的乡镇、县委、县政府机关工作,工作之余也仍然是潜心读书。在基层工作多年,杨治国愣是没有发展出更多的爱好。他不打牌,没学会吸烟,没学会打麻将。只有酒量不错,杨说,那也是家传的,他的父亲酒量就大。

    杨治国说,读书是因家教养成的习惯,后来就成为自觉。“儒家传统让我对自己有一定的道德要求,要孝顺、要仁爱、要诚信,对社会有一些担当意识。现如今基层很多人的娱乐活动基本是打麻将,那只能获得些眼前快活。”

    2002年,杨治国腹痛难忍,去省城医院治疗,被初步判断为癌症。随后,杨治国被送往北京301医院进一步诊治,开始这里的医生们依然找不出其他病因,因为检查结果中有4个项目符合癌症的指标,那就是癌症了。杨治国说他当时也并不是特别悲观,但总觉得“这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有些遗憾”。他问医生,像这样的癌症“最快时还有没有三个月的时间”,医生告诉他应该有。“有三个月,我就可以点评一部书。总要给世上多留一些东西。”杨治国说他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正好孟子的故乡山东邹城市委送来一套乾隆版孟子集注翻印本。

    杨治国就选择了点评孟子。作出决定后,他带上参考资料,住院后又买了一个小茶几,然后在病房里就开始了点评。他以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本为底本,参考赵岐和焦循的注疏,对每一章节作自己的点评。

    没有想到,在杨治国已经准备好交代“后事”而平静下来时,戏剧性的大转折出现了。点评进行到两个多月的时候,301医院给出新的诊断:这不是癌症,而是一种叫“肠易激综合征”的严重肠痉挛病。

    病因找准后,只用得舒特、吗叮啉等几种药治一个月,他就出院了。这时,杨治国的书稿也正好完成。

    从北京回到和顺,杨治国“三个月生死人生”“演出结束”,还外带收获了一部书。他在和顺从容地译注原文,润色书稿,2006年3月,《小人物点评<孟子>》出版。

    “常务副县长”和“孟子”的对接口

    杨治国不但读孟子,点评孟子,而且亲自践行——

    我们前面曾提到:孔孟文化先被“五四”运动打倒过,后又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批倒批臭”过、彻底抛弃过。我们现在的官员长期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这二者怎样对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现代化,又怎样结合在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

    记者不仅和杨治国做了两次共6个多小时的长谈,而且到他的同事们中间采访,发现当“副县长”和践行优秀传统道德这二者在杨治国身上融合得十分自然。

    今年6月,《乡土文学》杂志在“文化晋中”专号以“精神血缘”开篇,介绍了杨治国,其中说和顺的一个政府干部讲了杨治国的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上午,有个颤颤巍巍的很老的老头圪蹴在政府楼道里,可能是想反映什么事,又不知找谁。楼里来来往往许多干部,也没人搭理这个老头。杨治国来办公室时见到了,就立即问明情况,交办公室人员处理。他对政府办的人发了脾气,说这么老的人来到政府,不管他要办什么事,和自己有没有关系,难道不能先招呼一下,让他进了家,给个坐处?要是你的老爷子站在楼道里,你是什么滋味?

    记者向杨治国求证这个事情的具体经过,他说,他当副县长七八年,同类事情他经过的不下三四回,也不知道这个干部说的是哪一次。

    遇上一次都要把有关科室的人批评一顿。“我的意思是,来办事的也好,来上访的也好,我们的同志得看看对象。要是年轻人,该找谁你指点他一下就行了。但老年人得给予更多的帮助,谁家也有老人。”杨治国说。

    这种小事做多了,挨训的干部说他们不但不会嫌恶杨治国,而且更加敬重他。

    长期接触《孟子》,杨治国说他深深认同孟子“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心向往之,点滴践行。

    这么古雅的道德观,落实在今天,落实在一个副县长的身上是个什么样子呢?杨治国说,那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得让人忘记去追溯它们的源流。在今天,无非是做到不势利,不拜金,对父母孝,对朋友诚,切实地关心群众疾苦,不唯上,不唯书,对所有人都多一点爱心,如此而已!杨治国自己认可这些价值,并且希望影响更多的人皈依这些温暖的旧德。他告诉记者,他点评《孟子》,出成书,也是为了这样的目的。

    天下滔滔,物欲横流,“半部论语治天下”,圣人一出光耀千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的一本书能够改变多少?记者这样问杨治国。杨说,他不指望一纸风行,然后就能怎么地。他愿意点滴为功。能影响一个人算一个。“比如和你探讨,你也认可孟子的观点,我会喜悦。我的书卖给读者,送给同事、送给朋友、送给司机,他们在茶余饭后看了一小段,他们读懂了,他们有所得,我就又多一分高兴。”“那么,传统道德重新浸入人心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是可以期待的?”杨治国说:因为这些传统道德是一种普世价值。人类社会不管迷失多久,回头看时,总会发现:我们需要它。

    行有余力我就弘扬它

    杨治国为什么选择了点评《孟子》?2300年前的孟夫子拨动了杨治国的哪根心弦,引起他的共鸣?

    杨治国告诉记者有三条。第一,只有孟子真正继承了孔子的道统,是“儒学正传”。第二,在对待“天”的问题上,孟子体现出他的科学精神和民本思想,“老百姓就是天”,这个思想震古烁今,永不过时。第三,孟子的平民道德观,比如舍身取义、富贵不淫,在今天有着特别的价值。

    孟子有个重要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杨治国对记者说,这是他推崇孟子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的民主因子也应在本民族的土壤中挖掘,这比嫁接外来的思想更容易存活,更有内在生命力。孟子因为有这种进步思想,而且还说过“诸侯危社稷,则变置。”、“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的话,所以他曾经令历史上的无数统治者深感尴尬。明太祖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牌位逐出孔庙。但今天不一样了,我们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来继承和发扬孟子了。杨治国说道。

    杨治国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深切期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能得到恢复、普及和发扬。“大道流衍,薪火相传。我愿意自己践行这些美德。而且,只要行有余力,我就会向更多的人弘扬它。这就是我写书,出书的原因。我不希望自己出什么‘名’,这只是我在道德自致中一贯努力的一部分。”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