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津 >> 儒门动态 >> 正文
老城里——天津官办儒学的发祥地
来源:天津 (2007年12月7日16:48) 作者:小贾

 

     历史上的天津,西临五河下梢,东靠渤海湾,是北方的重要出海口,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元代北京建都以后,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其军事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到了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在天津正式设建城,以后又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据记载当时天津戍守的军人足额计算有16800多人,加上家属及随军移居的人口,其数量已经不在少数。这些军人户籍人口首先面临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天津卫志》记载了当时天津的这种社会状况:盖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风俗不甚统一,心性少淳朴。官不读书,皆武流,且万灶沿河而居,日以戈矛弓矢为事,兵马倥偬之际,而欲其和辑小民,不亦难乎!既不读书,争相骄侈为高,日则事游猎,从歌舞,俱在绮缛纨绔之间,而欲其道德揖让, 不易难乎!这种日以戈矛弓矢为事事游猎,从歌舞争相骄侈为高的社会现实,正是天津建卫之初,民不识字,官不读书的写照。为了满足天津居民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建卫31年后的正统元年(1436年),提学御史程富首先提本上奏,要求设立天津地方学校——卫学。这一奏议得到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的支持,并将自己的一处住宅捐出,作为卫学校址,地点就在今南开区东门里(现在的文庙内)。据《重修天津府志》记载:天津三卫前未有学,正统纪元,圣天子嗣位之初,以武臣子弟,皆将继其祖父之职业以效用于时,不可不素养而预教之,乃命天下凡武卫悉建武学而立之师,选武官与军事子弟之俊秀者充弟子员,于是天津及左右卫始有学。这里所说的学校,是在明政府统一政令下,为满足三卫武臣和军事子弟的需要所设的。从此,天津开始了官办儒学的发展历史。由于天津当地有重武轻文的社会传统,所以卫学开学以后,学子一时难脱粗野习气,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天津卫志》记载,诸生率初就学,倥侗悍厉之气固自若也。经过首任训导李赐、首任教授田甫(均为正统元年到任)等人六七年间列教条,正句谈,导进退之后,才颇蹈矩镬,情况大有改观。据当时《明伦堂碑记》的作者目击所称:余尝以公暇诣学,诸生于明伦堂,见其循循雅饬,进止有序,无复骄悍粗砺之气,窃喜学校教育之有益于人者,固若是哉!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天津城里还有专门培养武生的武学武学初设西南城角楼上,万历四十年(1612年)天津道高邦佐移建城内西北隅,即移到武庙内,与卫学设在文庙内,寓意相同。武学内除了明伦堂,还有储英、毓秀、进德、修业四斋。每三年考试骑射、策论,选拔数十人入学。教员称科正,一般由武举来担任。武生中文才优秀的,仍可进文学(即卫学)深造。入清后的雍正年间,才取消了武学,一并裁归儒学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为天津州,属河间府管辖。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又改天津州为天津府。与此同时,天津卫学也相应改为天津州学和天津府学。在天津升州为府以后,在附郭设置天津县,所以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在天津府学西侧建立了天津县学。此后,天津的官办学校,就有府学县学两级。府学成上庠,县学称下庠,二者机构平行,不相统属,只是学额有多少之分。现在的文庙建筑有东西两套,东面规模较大,西面略小,格局相同,正是这一学制的校址遗存。学子考试的地方称试院,又称贡院。地点在东门内以南的提督学院衙门,与文庙隔街相对。天津府学所属七县的考生都要集中在此考试,同时天津县学的考试也在这里进行。据《重修天津试院集》所述:城东旧有试院,为学使按临税驾之所,三载内两驻于此,由来久矣。天津府学在试院考试的时候,唱名入场多在黎明时分,由于天黑,以致拥挤争入,反多误名。道光年间天津王镛、华光炜创制灯牌,发给每个考生,考生按名随牌而进。后来府、县考试均用此法,人们称之为灯牌会。关于灯牌,清人张焘的《津门杂记》中有一段专门的介绍:同人特立灯牌,每五十人一牌,预于点名知先齐集场前,建有罩棚数间,设有板凳茶水,静候按牌送入辕门听点。既不错误、并可避风雨,且能鱼贯而入,较为体统。用项由学校中人公出。灯牌,可以说是清代天津科举考试的发明,用之既久,则形成为天津的一种民间社会组织。 上面引文中还提到了罩棚。罩棚,又称考棚。使天津试院的一个辅助设施。所以《天津县新志》卷24重修考棚碑记,谓碑在旧考棚二门外,凡二石,各高一尺四寸,广二尺八寸。可惜志书中只记载篇目,至于碑记内容没有详述。据《续天津县志》等书记载,雍正九年,天津始置府,李梅宾调任天津,以兴废为急,多有善举善举之一,就是捐资修建考棚。此次修建各界捐银2440两。《天津政俗沿革记》则记天津考棚修建于光绪初年,参与其事有天津绅商娄举信、李春棣、李梦吉、高凌雯等。可见,天津地方官吏和地方绅商历来有支持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正因为如此,明清时期天津的官办儒学教育是很有成绩的。据史料统计,正统十二年(1447年)天津产生了第一位举人,名叫王鹓。第一位进士则是成化二年(1466年)的刘钰。截至光绪三十年(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天津共有进士111人,其中乾隆朝最多,有30人金榜题名。史书记载天津周人龙一门三进士、李光先兄弟五子登科、厉杜纳一家四世累代甲科的科场佳话,均说明了天津古代儒学的教学成就。光绪末年,随着天津近代新式学堂的大量创建,天津旧式儒学教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保留下来的则只是一座供人游览古迹、凭吊先贤、追述天津教育文化的文庙建筑群。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