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北语):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儒学与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就孔子及儒学的核心价值、儒学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著名学者汤一介教授等给大会发来了贺信。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教授致开幕词,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教授作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的致辞。著名学者曾繁仁、周桂钿、葛荣晋、许树安等四位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开幕式由方铭教授主持。
如何建设21世纪的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宏大而又复杂的话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站在世纪的起点上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在本次会议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孔子及儒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何在21世纪建立包含孔子及儒学的中国新文化体系,对于中国走向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孔子及儒学思想,其基本观点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在21世纪中国新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孔子及儒学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对其加以吸收利用。
杨金海研究员认为,文化建设是全方位的。应当在总结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创新现代文化。中华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又是革故鼎新的文化。要复兴中华文化,就必须不断创新。“以人为本”思想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应当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的其他成果,并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话语、新理论等,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创立新的人文精神体系,进而创立新的文化体系,包括话语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等。
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桂钿教授认为,民本主义是儒家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贡献。“善为众主”,不是简单服从多数,发展成现代的人民代表制度,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形式。它可以照顾弱势群体,保护少数。更具合理性。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是民主的实质内容,西方民主选举是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将是最好的民主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的葛荣晋教授认为,在中国古籍《尚书》、《诗经》中,虽出现过“仁”字,但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美德,尚未形成系统的仁学思想体系。随着西周末年人本主义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从宗天神学中发现了“人”,孔子才把“仁”上升到哲学高度,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它标志着从殷周的宗天神学向儒家伦理哲学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的许树安教授认为,“阴阳五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阴阳五行学说”的创立者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以宏观的思维模式来探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该学说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医药、建筑、天文、历法、军事、武术、艺术等等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文化内涵既博大又精深,很值得我们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再作深入探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