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当代儒英 >> 正文
林安梧 教授簡介
来源:儒学学习 (2007年3月15日9:16) 作者:小薛摘编

 

    台灣大學哲學博士、傅爾布萊德學者、曾任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鵝湖》學刊主編、社長、《思與言》人文社會學刊主編、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專任教授、中央大學哲學所暨中文系兼任教授、通識教育學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鵝湖》學刊總編輯。

    林安梧教授,乃為台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傅爾布萊德基金會訪美學人,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思與言》主編、佛光大學哲學所創所所長,現任教於清華大學並擔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教授,曾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攻讀文字學、中國古代典籍及中國哲學。後入臺灣大學研究所攻讀哲學人性論、歷史哲學、社會哲學,研究當代儒佛論爭,深探中國哲學與歷史社會的關聯,並在中西當代哲學的激盪之下,逐漸陶鑄出一嶄新哲學方法。於1986年寫定碩士論文《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一書(東大圖書,1987年),提出人性史哲學之存有觀與方法論,並以此展開人的存有結構與整個歷史社會總體的實際分析。林教授更於1991年完成博士論文《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東大圖書,1993),成為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林教授並於博士論文中對於存有、意識與實踐的複雜關聯作出深度的解析,鍛鍊出以實踐為原動點,而開啟一中國式現象學的存有論深度思考。

    林安梧教授最關心的問題是「人存在的異化及其復歸之可能」,因之他深入中國文化傳統,展開深度的思想觀念史之分析,發現中國原先的巫祝傳統、宗法社會、帝皇專制、儒學傳統密切關聯,並痛切的指出此中隱含著「道的誤置」(Misplaced Tao)的嚴重情況,須得瓦解與重建。再者,林教授對於民間書院講學之風,極為重視,曾以閩南語開講《四書》、《金剛經》、《易經》《道德經》等,推動民間講學,不遺餘力!

    林安梧教授被視為當代新儒學第三代中極具創造力的思想家,這些年來,更深研哲學治療學之可能,集結論文成書,如《中國宗教與意識治療》(明文書局,1996)一書,便是新的拓荒之作。本年度他又出版《台灣文化治療: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黎明文化,1999),對台灣文化展開其治療的實際工作。

姓名:林安梧 Lin An-wu

現 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Professor

最高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學術專長:中國哲學、哲學史方法論、人文學方法論、比較哲學、宗教哲學、儒佛論爭

目前所授課程: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佛學研討、比較哲學、思想方法、近代思想

二、著述

(1) 專著

〈學術專著〉

林安梧 2000.09. 《教育哲學講論》,臺北:讀冊文化事業公司印行,計260頁。

林安梧 1998.11. 《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計326頁。

林安梧 1996.03. 《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幼獅出版公司印行,計280頁。

林安梧 1996.03.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印行,計 287頁。

林安梧 1996.01. 《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臺北:幼獅出版公司印行,計 220頁。

林安梧 1996.01. 《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明文書局印行,計226頁。

林安梧 1995.09. 《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計 268頁。

林安梧 1993.05. 《熊十力體用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計 376 頁。

林安梧 1992.08. 《臺灣、中國──邁向世界史》,臺北:唐山出版社印行,計 138頁。

林安梧 1987.09.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計 191頁。


〈通識著作〉

林安梧 2000.10. 《老子道德經新譯》,臺北:讀冊文化事業公司印行,計288頁。

林安梧 1999.01. 《臺灣文化治療: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印行,計200頁。

林安梧 1995.05. 《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臺北:明文書局印行,計345頁。

林安梧 1991.01. 《問心──我讀孟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印行,計頁。

(2)論文:

1. 邁向儒家型意義治療學之建立──以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為核心的展開,《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1988年12月,法住文化書院,香港。後刊行於新加坡出版的《亞洲月刊》,1988年8月。又收入《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二),頁 125 ~ 140 ,法住出版社,1990年12月,香港。

2. 個性自由與社會許可權──以穆勒《自由》〕為中心的考察兼及于嚴複譯《群己權界論》之對比省思,《思與言》第27卷1期,頁1-18,1989年5月,臺北。

3. 道的錯置(一):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困結──以《論語》及《孟子》為核心的展開,(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先秦儒法道思想之之交融及其影響) , 1989年6月,台中,東海大學,又講於〈孔子誕辰2539年國際學術研討會〉,1989年10月,修訂刊於《鵝湖月刊》, 15 卷,第2期(總號 170 ),頁1-14 。 1989 年8 月。

4. 康得及其《審美判斷力批判》中的歷史性思維,《思與言》27卷3期,1989 年9月,頁67-81,臺北。

5. 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的展開,「海峽兩岸中國文化思想研討會」,雲南社會科學院,1990年4月,昆明。後刊於《鵝湖學志》 ,第四期,頁1-14,1990 年6 月,臺北。

6. 因道以立教──以王鳳儀《十二字薪傳》為核心的展開,中華民族宗教學國際會議,淡江大學,臺北,1989年9月。後刊於《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1990年10月,頁199-215,臺北。

7. 論盧梭哲學中的「自由」概念──以「自然狀態」與「社會狀態」為對比展開的基礎性理解,《鵝湖學志》第五期,1990年12月,1-14,臺北。

8. 實踐的異化及其複歸之可能──環繞臺灣當前處境對新儒家實踐問題的理解與檢討,刊於《當代中國學》創刊號,頁77-98,民國80年1月,臺北。

9. 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展開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九卷第一期,1990年6月,頁107-115,台 北。

10.當代儒佛論爭的幾個核心問題──以熊十力與印順為核心的展開,發表於東方宗教討論會第五屆年會,1990年9月,臺北。後修改刊於《諦觀學志》 ,第六十七期,1991 年10月,頁146-190,臺灣南投。

11. 論熊十力對佛學有宗的批評與融攝──從橫面的執取到縱貫的創生,《國際佛學年刊》,創刊號,頁119-145,1991年12月,臺灣臺北。

12.論熊十力對佛學空宗的批評與融攝──從平鋪的真如到縱貫的創生,《東方宗教研究年刊》,創刊號,頁119-145,1991年12月,臺灣臺北。

13.語言的異化與存有的治療──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香港法住文化書院,安身立命國際會議,1991年12月,刊於《鵝湖學志》,第八期,頁31-57,1992年7月,臺北。

14.「抽象的感性」下的變革論者──以康有為為例的精神現象學式之哲學解析,《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八卷第二期,頁24-53,1992年2月,臺北。

15.論「道之錯置」──對比于西方文化下中國文化宰製類型的一個分析,發表於「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1989年8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臺北。後刊於《鵝湖月刊》,第十八卷第六期,1992年12月,臺北。

16.論熊十力體用哲學中「存有物件」的兩重性──從對象的兩重性之厘清到存有的根源之穩立,《鵝湖學志》,第九期,頁55-75,1993年1月,臺北。

17.「以理殺人」與「道德教化」──環繞戴東原對於朱子哲學的批評而展開對於道德教育的一些理解與檢討,道德教育國際研討會,1992年5月,教育部、臺灣花蓮師範學院,臺灣花蓮。後修改刊於《鵝湖學志》,第十期,頁91-116,1993 年6 月,臺北。

18.「儒家思想與成人教育」──論孔子「仁教」哲學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宗教與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1992年12月,臺北。文刊於《鵝湖月刊》第十九卷第十期,1994年4月,頁1-8。

19.邁向儒家型社會批判學的建立──以徐複觀先生的思想為核心的基礎性理解,徐複觀思想國際會議,1992年6月,東海大學,臺灣台中。後經修改,刊於《鵝湖月刊》第二○卷第三期,頁49-57,1994年9月,臺北。

20.章學誠「六經皆史」及其相關問題的哲學反省,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 1992年12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臺北。後刊于《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63-290,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臺北南港。

21. 從「單元而統一」到「多元而一統」──以「文化中國」一概念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文化中國」的理念與實際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1993年3 月,香港。刊於《鵝湖月刊》第十九卷第一期,頁 16-23,1994年7月。後收入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一書,頁51-64,允晨叢刊,1994年8月,臺北。

22. 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聖之道──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海峽兩岸儒道會通討論會,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94年8月,北京。刊於《宗教哲學》第一卷第一期(創刊號),頁123-139,臺北。

23. 「順服的倫理」、「根源的倫理」與「公民的倫理」──對儒家「倫理」概念的反省與考察,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香港中文大學,1994 年 12月,香港。後以〈對儒家「倫理」概念的反省與考察〉為題,發表于陳明主編之《原道》集刊,第二輯,頁84-100,團結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5 年4 月,北京。

24. 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 ,佛教的現代化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1994年12月,法住文化書院,香港 。發表于陳明主編之《原道》集刊,第三輯,頁60-83,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6年1月,北京。

25. 論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血緣性縱貫軸」,《鵝湖月刊》第廿一卷第七期,一九九六年一月,臺北。

26. 「儒家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可能:革命的實踐、社會的批判與道德的省察 ,《鵝湖月刊》第廿一卷第八期,一九九六年二月,臺北。

27. 論「氣的感通」與「連續型的理性」: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宗教與理性,《東方宗教研究》新五期,頁7-50,1996年10月,臺北。

28. 道德與思想之意圖的背景理解──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展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7期,頁126-164,1997年6 月,台大心理學系,臺北。

29. 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儒學、《論語》與交談,《通識教育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33-53,1997年 9月,臺灣新竹。

30. 牟宗三之後:咒術、專制、良知與解咒──對「臺灣當代新儒學」的批判與前瞻,《鵝湖》第廿三卷第四期,頁2-12,1997年10月,臺北。

31. 大學情意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實務研究──以「儒、道、佛」三家為核心理論反省與實務考察,通識教育季刊,第五卷第一期,頁3-26,1998年3月,臺北。

32. 三論「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鵝湖》第廿三卷第九期,頁19-34,1998年3月,臺北。

33.《論語》與廿一世紀的人類文明──交談、啟示與文明治療,《浙江社會科學》,總第78期(1998年第2期),1998年3月,中國浙江杭州。

34. 「党國儒學」的一個側面思考──以《科學的學庸》為核心的展開,《鵝湖》第廿三卷第十一期,頁 1-9 ,1998年5月,臺北。

35. 關於「善之意向性」的問題之厘清與探討:以劉蕺山哲學為核心的展開》 ,《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頁155-166,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印行,1998年5月,臺北。

36.張深切的「臺灣性」與「中國性」及其相關之問題,《鵝湖》第廿四卷第二期,頁2-11,1998年8月,臺北。

37.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鵝湖》第廿四卷第七期,頁6-15,1999年1 月,臺北。

38.解開「道的錯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孔子研究》季刊,一九九九年第一期(總第53期),頁14-26,中國孔子基金會,齊魯書社,1999年3月,中國山東。

39.「天地有道」與「回念一幾」──以「人的素質」之提升為核心,通識教育季刊,第六卷第一期,1999年3月,頁15-32,臺灣新竹。

40.迎佛牙事件文化現象之哲學省察,《思與言》,第37卷第2期,頁209-232 ,1999年6月,臺北。

41. 對於臺灣當前幾個通識問題的哲學理解:「知識」與「權力」:一個哲學治療學的觀點,通識教育季刊,第六卷第二期,1999年6月,頁85-107,臺灣新竹。

42.試論述中國哲學思想之起源及其從伏羲到皋陶之發展過程:以黃振華先生為核心的理解為核心的展開,《鵝湖》第廿五卷第一期,頁7--22,1999年 7月,臺北。

43.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頁313--335, 1999年9月,臺北。

44. 死裏求生──關於中國思想研究的一些思考,《鵝湖》第廿五卷第十期,(總號298),頁2-11,2000年4月,臺北。

45.當代新儒學之回顧、反省與前瞻: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的確立,《鵝湖》第廿五卷第十一期(總號:299),頁36--46,2000年5月,臺北。

46. 儒教的家庭觀:從《易經傳》鹹恒兩卦說起──以「夫婦軸家庭觀」與「君臣軸家庭觀」為對比,家庭與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43,言鼎文化事業公司印行,2000年5月,臺北。

47.「心性修養」與「社會公義」:中華文化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糾結之一,文刊于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六輯,頁69-80,貴州人民出版社印行,2000年6月,中國貴陽。

48.臺灣精神現象的一個哲學考察,《鵝湖》第廿六卷第三期(總號:303),頁37-46,2000年9月,臺北。

49.〈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的構建,《鵝湖》第廿六卷第六期(總號:306),頁28-39,2000年12月,臺北。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