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当儒快讯 >> 正文
小儿郎身着唐装 老子像前诵读《老子》
来源:中广网 (2007年6月13日8:48) 作者:小薛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昨天上午9时,河南省新密市100多名小夫子在新密城关镇一处李家祠堂门前,身着唐装的小儿郎们,用稚嫩的童声齐声诵读着《弟子规》。据了解,这些小夫子经常在公共场所诵读经书又练武,组织者称,在社会转型期,一些独生子女综合症日显,而古代经典就是青少年最好的德育教材。

昨天上午9时多,循着童声朗朗的诵读声,记者来到了新密城关镇御路口村。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门前,百余名“小夫子”身着唐装,正摇头晃脑地诵读着《弟子规》和《三字经》。

记者发现,四合院的大门上方写有“李氏宗祠”4个大字。围观“小夫子”诵读的市民指着一则记事的石碑告诉记者,御路口村几百年前是个不知名小村,1750年,因清朝乾隆巡幸登封嵩岳,行至该处稍歇。方圆数十里百姓前来夹道相迎。事后,乾隆向迎送者每人恩赏银币一枚,还把过桥用的青砖赐给该村李、靳二姓。为纪其盛大喜事,小村遂以得名,并建起了李氏家庙。由于老子姓李,李氏家庙里供有老子的巨幅画像。
    朗诵完《弟子规》,9名“小夫子”代表有幸进入李氏家庙,在老子著经立说的画像前,一字排开,齐声诵读《老子》。当诵读完毕,一些“小夫子”显得意犹未尽,对着画像上的老子鞠躬行弟子礼。小家伙们的表情和动作,引来人们的呵呵微笑。
    在诵经间隙,一些“小夫子”显露调皮本色,在诵经台上或台下地面上耍起了武术套路。“小夫子”的家长们说,他们在诵读经典之余,国学老师也教会了他们一些武术,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文能武。
    这些“小夫子”来自哪里?为何在公众场合朗朗诵读古代经典?在现场,记者见到了组织者新密市经典幼儿园的张怀洲先生。
“教孩子们诵读经典,我们不想搞怪,譬如,不搞用板子打手心的责罚,不提倡之乎者也的迂腐。我们教孩子从小学的都是古代经典,像《弟子规》,这是古代的人生第一规,放在今天,里面的一些孝道仍有很积极的意义。《论语》更是把仁爱作为道德体系的核心,这对构建当前的和谐社会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张怀洲说,在他的组织下,新密市的公园、广场以及青屏山上,众多公共场所都曾留下了孩子们朗朗的诵读声。通过孩子们在公众场合的诵读,一方面可以向更多人宣传古代经典,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张怀洲称,前几年,人们对孩子诵读经典还有一些争议,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重拾经典,央视百家讲坛还开有学者读经典的专栏,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喜爱。这说明,古代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当今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价值体系稍显紊乱,许多家庭独生子女的娇骄二气也很严重。在未成年人教育受到许多困扰之下,古代经典的德育资源更显深入人心,永恒持久。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