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1916年生,山东平原人。193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此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任继愈以研究中国哲学史著称,而当初他的兴趣在于西方哲学史,大学三年级的一次长途跋涉奠定了他未来的人生和学术走向。那一年,也就是“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大决定南迁,任继愈随校南移湖南衡山脚下的北大文学院,半年后又迁往设立在云南蒙自县的西南联合大学。任继愈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湘黔滇旅行团”,走了将近两个月,行程1300多公里。一路上风餐露宿,辛苦自不待言。任继愈曾这样写道,“这次旅行,使我有机会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败落。”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与眼前的农村现实发生关系。他决定穷极一生,去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
目前,在学界,公认任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佛教。在他的思想意识当中,始终认为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要从国情出发,而“多民族统一大国”则永远是中国的国情。当然,他仍然坚信人类走到某一天,有可能便会进入“大同社会”。国家组织消亡,而宗教与哲学依然存在。宗教的基础是信仰,哲学的基础是怀疑。宗教不如哲学那么彻底,宗教的寿命比国家长,哲学的寿命比宗教长。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多年来一直沿着这条道路考察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踪迹昭然、历然。老子首先提出了“无”作为最根本的范畴,是中国哲学史的第一座里程碑。
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从纷乱多样性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其可贵处在于把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同样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