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典教育 >> 示范基地 >> 正文
山东莱西市108所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8年1月20日22:39) 作者:小慧辑

 

国学经典诵读成为“文化名片”

——山东莱西市小学国学启蒙教育侧记

■本报记者 陶继新

  日前,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人民大学教授张践、“中华美德教育行动”总课题组组长王殿卿教授等8位国学教育专家,到山东省莱西市月湖小学等7所学校考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专家们被学生们精彩纷呈的经典诵读活动深深吸引。

  莱西市自2004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如今,国学经典诵读已经成为该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学生诵读起经典来气冲霄汉

  每天上午9点半,月湖小学的操场上便会响起气势恢宏的经典诵读声,学生们一边背诵《三字经》,一边整齐地做着学校独创的韵律健身操。据该校校长矫素萍介绍,现在孩子们自编的“经典健身操”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五年级的“笠翁对韵拍手操”、四年级的“千字文徒手操”、三年级的“百家姓广播操”、二年级的“三字经校园舞”……学生们还把国学经典诵读融进传统的丢手绢、跳皮筋儿等十几种课间游戏中,诵读经典由此变得妙趣横生。

  如今,在该市108所小学校园里,同月湖小学一样,到处回荡着国学经典的朗朗诵读之声。

  据该市教体局副局长王志超介绍,孩子们一起背诵的时候,简直是“气冲霄汉”。他们是在背诵也是在抒发情感,是一种全身心的快乐。

  在采访臧格庄小学校长董绍民时,他告诉记者,刚开始他也不太理解,认为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是两个多月过后,他发现经典诵读太好了。早晨10分钟,晚上10分钟,课间再加大阅读量。结果,孩子们在诵读中快乐无比,学校一下子充满了活力。

  经典诵读还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语文的学习。月湖小学语文教师解蓬础兴奋地告诉记者,经典诵读之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作文中、课堂上时不时引经据典,而且那么自然从容。原本认为学生不可能理解的内容,竟然运用自如了。孩子们还自己创办诗社,让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让学生免费享受国学教育的大餐

  莱西市108所小学3年来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因为市教体局局长张为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采访张为才,记者感到是在与一位精通古代经典文化的专家对话,他可以信口吟诵古典诗歌妙句,并将其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于现代教育实践之中。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需要一种富有品位而又实用的丛书读本,但又绝不能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张为才认为,多数读者无暇甄别儒学经典中存在的糟粕。于是,他主持推出了一套“国学启蒙经典系列读本”,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治家格言》等16种传统经典名著,前两册以韵文为主,押韵合辙,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诵读;后两册稍涉艰深,仍以生动平易为主。只要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每天拿出半小时,至多一个月就可把16种经典通读一遍。

  但是这套书却不允许在莱西销售。“一是怕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再是怕造成误解,让人说局长编书是为了挣钱。”张为才说,“启动经典诵读是出于社会责任,是一种很高尚的事业,不允许有丝毫低俗因素的影响。”因此,市教体局从丛书中每篇节选1000字左右,加上注音,配上录音,形成“中华国学经典诵读卡”,由市教体局印制免费提供给学生诵读,并把这些内容长期挂在莱西教育网上,供学校和学生下载。目前,莱西市108所小学的4.12万名小学生每天都在免费享受国学教育大餐。

  孩子的行为习惯发生惊人变化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不少教师反映,原来学生中不乏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孩子们在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渐渐学会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家长们也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后孩子们的变化可大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也礼貌多了。

  姜山中心小学教师郝秀华的班里有一个学生,以前经常拿同学的东西不还,屡教不改。可是,诵读了《弟子规》之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用任何人的东西,一定有借必还。臧格庄小学的语文教师徐普明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一个家长白天劳累过度,吃过晚饭就在沙发上睡着了。他的孩子悄悄地将他的鞋子脱下,端来一盆热水,轻手轻脚地给爸爸洗脚。当爸爸一觉醒来,得知是儿子给自己洗脚之后,竟然激动得泪流满面。此后,他逢人就讲,没想到经典诵读让自己的儿子懂得了孝顺。

  孩子们的这些变化让张为才深感欣慰。他说,现在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用传统文化为其增添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9日第2版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