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当儒快讯 >> 正文
柳下惠后人创办“京城游学堂”
来源:专稿 (2008年1月21日23:41) 作者:小慧

 

游学十余载  北大圆梦想

痴心问根柳  先祖荫不忘

欲助寒门生  京畿办学堂

同道相携手  希冀杏林旺

——河东/丁亥冬

  

    柳下惠后人、谱牒学(即家谱学)学者、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柳哲先生,准备发起筹办公益性质的“京城游学堂”,以推动我国的义务教育和非学历的游学活动。创办该学堂,与柳哲先生在北大12年的游学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北大游学历尽艰辛而受益也颇多,想将他的游学经验愿意无私奉献给社会,对那些求学无门而缺乏帮助的游学者给予最切实的帮助。他打算不定期或定期在北大清华举办免费讲座,给游学者免费提供高校讲座和课程信息,甚至愿意为一些贫寒的学子提供就业机会。计划在国内外设立联络点和联络人,公开向社会招募顾问、讲师、核心团队成员以及志愿者。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下惠后裔,现全国人大常委柳斌为柳哲先生著作《柳氏名门》题词“柳下传人”。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泰安市和圣柳下惠研究院副院长、和圣柳下惠裔孙柳明瑞为京城游学堂柳下书堂题词:“和为主旨,实践为主,以顺育人,利国利民。”

    下面是柳哲先生所写的《京城游学堂招募志愿者——北大清华游学及寻根续修家谱义务咨询启事》,可以表述他创办游学堂的心声:


京城游学堂
毗邻圆明园
南接未名湖
东临清华园
堂主生浙东
游学在燕园
忽忽十一年
希冀筑杏坛
圣诞得启示
新年梦想圆
招募志愿者
共话理想篇
义务教育人
强国心相连
人生苦短暂
事业需快干
先祖柳下惠
坐怀而不乱
弟子满天下
孔孟皆称贤
惠风传千古
和圣美名传
柳下有传人
古风唱不完
瞩目博雅塔
留恋荷塘畔
民族腾飞时
吾辈共欢颜

 

 


平民“史官”醉心寻根问柳

 

游学北京十余年,柳哲痴迷家谱研究

(摄/王禹)

家谱中的柳下惠画像

柳贯是柳哲的21世祖

 

    “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这是元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柳贯的怀乡诗句,如今这句话也时常挂在柳哲嘴边。按照家谱,柳哲是柳贯的第21世孙。从小他就对家族历史很感兴趣,谁家有老家谱他都要跑去瞧一瞧。

  现在,柳哲已在北京游学十余年,收集了不同版本的柳氏家谱和各种资料百余本,对柳氏先人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柳贯等都颇有研究。他并不满足,还想搜集更多的先人资料,继续柳氏家谱研究,追寻自己的寻根问柳梦。

  寻根问柳·寻根

  家乡颇多传奇事  隐姓埋名寻家谱

  我1970年出生在浙江兰溪。在家乡,柳姓是大姓,光我们村姓柳的就有三四千人。我的父母都是识字不多的农民,但有两个伯父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从小我就常听父辈们谈起祖辈的传奇轶事。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先祖柳贯的故事,说他如何才高八斗,说他的学生宋濂如何神机妙算。我也一直以有这样一位祖先而感到自豪。

  高中毕业后,我便开始探访柳氏先人在家乡的遗迹。那时我经常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寻找家谱。

  家谱是私人的东西,一般不轻易示人,我就找亲戚、托关系,大都会很痛快地拿给我看。但也有人怕被同族窃取秘密,我只好隐姓埋名,说自己是外姓人,听说他家有老家谱很珍贵,想一睹为快。

  就这样,在残缺不全的家谱中,我逐渐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和柳氏家族的渊源。

  浙江兰溪这一支柳氏是宋朝时迁来的。当年,先祖柳铸护驾宋高宗来到临安(今杭州),时任参议大夫的柳铸不满秦桧卖国,辞官隐居于现在的兰溪一带,后代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柳铸的六世孙柳金曾中进士,生四子柳贺、柳贯、柳宝、柳实。柳贯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元代“儒林四杰”之一,我是柳贯的直系第21世孙,柳铸的第27世孙。

  从家谱中我还得知,柳氏的创姓鼻祖是柳下惠,祖籍山东,柳氏后人又迁到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一带)。河东柳氏是名门望族,在唐朝时与著名的裴姓齐名,有“裴柳”之称。这更激发了我研究柳氏文化、研究家谱的兴趣,由此也开始了我的寻根梦。

  寻根问柳·名人

  坐怀不乱柳下惠 “和圣”美名天下扬

  柳下惠本姓展,名获,字禽,是鲁孝公的后裔。“柳下”是他的封邑,“惠”是他的谥号,后人便称他柳下惠。根据柳氏家谱和历史上的记载,柳下惠的后代分为两个姓氏,一支依然姓展,另一支取封地“柳下”的第一个字为姓,柳氏由此而生。

  对于一般人,可能只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其实柳下惠还是个教育家。退居柳下后,他创办私学,在家中授课,招收学生,传播文化、礼仪等知识。据记载,他90岁时上门求教的学生还有百余人。孟子赞扬他: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此,他也有“和圣”之称。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现在在柳下惠的故里山东新泰,又重修了柳下惠墓,塑了柳下惠像,建造了“和圣故里牌坊”和 “和圣园”。

  在我收集到的很多柳氏家谱中,都有关于柳下惠的记载,还有他和夫人须句氏的画像。他提倡义务教育、开办私学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我。今年元旦,我受邀到山东新泰参加纪念柳下惠的活动,更下定决心要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

  唐代柳氏名人辈出 文学书法影响后世唐朝时的柳氏是名门望族,家族最有名、至今仍影响后世的,要算文学家柳宗元和书法家柳公权。

  据我研究家谱考证,柳宗元是柳下惠的第40世孙。因为他是河东人,也被称为“柳河东”。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才华横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作品,著有《柳河东集》。

  2004年,山西当地想搞柳宗元研究、开发柳氏文化,请我去那里考察。在山西沁水县,我发现当地的柳氏民居是柳宗元同祖同宗的后裔世代居住之所,这给进一步研究柳宗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柳公权是陕西人,他的书法遒劲有力、结构严谨,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2005年是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我也参与组织了其纪念活动。柳公权的哥哥叫柳公绰,是书法家、军事家,他的孙子柳玭曾为家谱作序,并写有柳氏家训,至今仍可在家谱中找到。

  寻根问柳·赴京

  怀揣结婚用三千块钱 北京游学十余载


  我在家乡从事教育和乡土文化研究工作5年,其间做过语文代课教师、国庆村团总支书记、横溪镇文化宫专职管理员、浦江县曹聚仁资料馆筹办负责人等。

  我筹办曹聚仁资料馆期间,曾给北京大学中文系负责人写信,希望他们提供一些资料,由此结识了一位姓张的老师。他不仅给我寄来很多相关文章,还鼓励我继续进修。我一边对著名作家曹聚仁进行研究,同时痴迷于家谱,总感到自己功底太薄、眼界太窄,迫切希望提升自己。有了张老师的鼓励,1996年3月,揣着父母给我结婚用的3000块钱,带着家谱研究资料,我来到了北京。

  一开始,我本想在北大中文系进修,但带的钱不够。张老师说,如果真想学东西,不在乎文凭和学位,可以在北大旁听。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我住进了120块钱一个月的进修教师宿舍,开始了吃、住、学都在北大,却不是正式北大学生的燕园游学生涯,一学就是十余年。

  和爱人相识相爱在燕园 自称“北大边缘人”

  在北大旁听的第一年,我按照公告栏里的课程表,找教室、认老师,系统学习了一年。同时借助图书馆丰富的资料,我继续研究曹聚仁和柳氏文化。带来的3000块钱只够维持几个月,于是我开始半工半读。

  因为经常会收到各地柳氏宗亲寄来的资料,我需要一个信箱。在北大老师的帮助下,我曾在中文系有个固定信箱,但后来被取消了,我又在校刊获得了一个联络地址。

  一次,一封寄到中文系信箱的信件被写上“查无此人”,退回到总收发室,幸而转到了校刊的联络处我才看到。当时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感觉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认同。后来我发现,像我这样在北京游学的人很多,不为文凭,只为得到真才实学。那时,我的一些研究文章也相继发表,让我对自己逐渐有了信心。

  燕园也见证了我的爱情。我和爱人结识于北大,她当时也在进修,非常理解、支持我的事业。2001年,我们结婚了。这一年也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我提出了“北大边缘人”的概念,并得到不少人的认同,成为一个群体的代名词。

  我最近想写本《北大百年旁听史》,记录历史上在北大旁听过的名人。还想创办“游学堂”,帮助和我一样在北京游学的学子,也算接过老祖先提倡游学的接力棒。

  倡导柳氏宗亲联谊 要编《华夏柳氏通谱》

  在北大我看到许多名人录,每次见到柳姓名人,我总感到格外亲切,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学习榜样。我常想,能不能把这些人联合起来,一起研究柳氏文化。1996年6月6日,我发了一封倡议书,提议成立中华柳氏宗亲会,倡导华夏柳氏宗亲联谊。之所以选择6月6日,是因为“6”和柳谐音。我按照名人录的地址写信,表达自己联系各柳氏宗亲的愿望,不久就有人给我回信:上海一位柳氏后裔专程到北京拜访我;东北一位研究地方志的宗亲,热情地给我寄来相关资料。

  网络普及后,我开了自己的博客,每天都会收到全国各地的柳氏后裔发来的邮件,向我咨询他们的祖先。我也准备把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家谱整理起来,编写一本《华夏柳氏通谱》。

  我现在的身份是谱牒学(即家谱学)学者,还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研究柳氏家谱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寻根问柳·家谱

  发现柳宗元后裔家谱 奔赴广西得到复印件

  2007年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自己是柳宗元的后裔。我不敢确定,就让他们寄些证明资料来。不久,我收到了包括封面写着《昆仑柳氏家谱》在内的几张家谱复印件,记载着他们是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的后代。

  据一些史料记载,柳宗一曾镇守过广西昆仑关,后代就定居在那里。我马上意识到这本家谱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正巧对方也邀请我去当地考察。2007年8月,我来到广西,见到了整套家谱,对方还送给我一套复印件供我研究。这是我得到的比较完整、可信的关于柳宗元后裔的家谱。

  得线索穷追不舍 新疆淘得《泾川柳氏宗谱》

  2007年下半年,我还得到了一本《泾川柳氏宗谱》。

  当时,我在网上看到有报纸报道,新疆发现一本柳氏家谱。我打电话到那家报社,通过记者得到了那个拥有家谱的柳氏本家的联系方式。令我没想到的是,那个柳氏本家竟然知道我,他的女儿还和我通过电话,询问过我关于家谱的事。

  他家本是安徽泾县人,解放后到新疆工作,也把这本清嘉庆年间修订的家谱带了过去。我提出希望复印收藏,1个月后终于得到了从新疆寄来的家谱复印件。

  经过研究,我发现这本家谱和安徽岳西的《河东柳氏宗谱》属于同一源流,也是一份珍贵的家谱资料。

  寻根问柳·名字

  改名“贯天”一飞冲天 儿子“祖和”继承家训


  按照家谱上的排字,从我曾祖父开始,依此应为全、成、克、遵、祖、训字辈。我的本名为遵喜,上学时想继承、发展先祖柳贯的事业,就改名为“贯天(冠天)”,有一飞冲天的意思,后来又改名“柳哲”。现在想来,当年实在有些好高骛远,但先祖的丰功伟绩对我们后代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如今,我给儿子取名祖和。“祖”是他在家谱中的排字,“和”字既取自柳氏鼻祖柳下惠的“和圣”之名,也有和平、和谐之意,希望他能把柳氏祖先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