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学术天地 >> 正文
孔子的知识从哪里来
来源: 国际航空报 (2008年1月30日9:9) 作者:小付辑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和春秋战国时期媲美。民族的精英似乎全在那个时候现世。他们以匪夷所思的思想深度,对大千宇宙、万事万物和纷繁社会做出解释,提出主张。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整体的思想基础;划分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格局。穷尽了中国人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由来、关系、归属等问题的所有思考。

  从那时到现在,一代代的精英们不断从诸子百家的学说里拿出只言片语来解读、阐述、争论……在对前一代精英的思想进行继承发扬或剖析反驳的过程中产生着新一代的精英。但能像诸子百家那样提出独家的原创的思想体系的,却是再无二人。

  所以我很奇怪,诸子百家们的知识、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真是外星人给予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陈子禽问子贡说:“仲尼从哪里得来这么广博的学问啊?”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丢掉,还在人间流传,贤能人记住它重要的部分,不贤的人只记住了它细枝末节,无处不有文王、武王的思想存在着。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陈子禽又问道:“孔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请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凭借着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先生这种求得的方式,或许与别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从《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来看,孔子的知识首先来自于学习。

  《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个时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些他学习的事情: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他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10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

  楚国的狂人接舆有一天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凰呀,凤凰呀,你的美德为什么这么不景气?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以再赶得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是很危险的啊!”孔子马上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但他却快步走开了,没能跟他说上话。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他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知识之中的。”

  正是在这样博学了一生的基础上,孔子在老迈退闲在家后,开始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这些典籍,开始教授学生,并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著书立说,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之后,历朝历代的学子们学习的四书五经,绝大部分要么是孔子著述的,要么是他修订过的。诸子百家里,其他人虽无孔子这般风光,但也各有一帮徒子徒孙顶礼膜拜着。看看《封神榜》等书,那里的老子,可比孔子神通大多了,也风光多了。

  而从春秋战国之后,为何再无大思想家出世?显而易见的解释是:封建专制是思想的大敌,禁锢思想的专制年代,既无土壤,也不可能容忍独到思想的出现。

  那么今天,从全球范围看,连宗教算在内,为何也再无能被万人信服的真正的大思想家出现?或可曰:浮躁也是思想的大敌,在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浮华同样不会成为培育大思想家的土壤。

  所以,可以悲观地断言:人类社会再也不可能产生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伟大的宗教,也不可能再产生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了。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