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昨天厦门继续开讲。上午,四个分会场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多个话题展开了主题演讲。在如今的“国学热”环境下,借助百家讲坛和畅销书籍,大家一时间都了解了不少的优秀儒家经典,但传统文化如何再发展,两岸学者都给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时下有不少学者争相亮相电视面向大众开讲,中央民族大学的赵士林教授炮轰他们是“说书学者”。很难说清,是“国学热”催生“说书学者”,还是学者们推波助澜“国学热”,但值得警惕的是,不够严谨的通俗演讲无形中将部分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解”进一步传递给了观众。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赵士林教授:不应该从良知往后退 现在在电视上也好在媒体上也好 谈到传统文化 (有的)专门替汉奸翻案 专门拿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恶搞 这就冲破了道德底线了
在台湾学者林安梧看来,信仰儒学的华人世界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过渡,这个时候需要“公民儒学”。举例来说,如今私人财产受《物权法》保护,时代从传统的“大公无私”已经发展到“大公有私”,也呼唤着文化的进步和儒学的发展。我们在餐厅吃完饭,向店家索要发票,完成对消费税的监督,在谦谦君子看来“不顾礼节”,但秉承的却是公民儒学的精神。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林安梧:公民这个概念下,每个人至少要及格 60分70分 以前的儒学所强调的君子是80分90分 所以我想公民儒学是一个很切实很重要的 而且应该是切合海峡两岸正在努力往前迈进的公民社会的状态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赵士林教授:传统即便是非常好的东西也必须在一个现代的思维结构 现代的文化度量 现代的价值趋势现代的生活态势中来调试转化融合升华 如果不这样的话 传统就没出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