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当儒快讯 >> 正文
“财富孔子”争论追踪 展贸城正面回应争论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08年12月19日22:11) 作者:小慧辑

 

“财富孔子”争论追踪策划者正面回应争论 坚称孔子是人,不是神

面对“财富孔子”的争论,其创造者之一广州道本商业地产策略中心首席执行官段宏斌透过本报,表达了策划、创作的初衷,以及对反对意见的回应。

孔子是人,不是神

近期以来,青岛、以至山东、甚至全国都掀起了对“财富孔子”的关注。关于“财富孔子”形象能否成立,“财富孔子”能否表达孔子和儒家文化的真实内涵,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人赞成,有的人不赞成,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一个前进中的社会,就是需要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内涵。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孔子是神圣的存在,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那么,孔子就不能与财富沾边吗,孔子就“不食人间烟火”吗?在此,我想提醒的是——孔子是人,不是神!我们要传承孔子的精神,就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接受孔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财富观,这些都是孔子思想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反对“学而优则仕”思想

之所以对“财富孔子”有这么多的反对意见,归根结底是他们固化的、保守的思想在作怪,他们不敢于接受新的事物,害怕创新,愿意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世界里。

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仍然在沿袭几千年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保守思想,认为包括工农商在内的工作是“不堪为伍”的。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学而优则仕”,读书的最好出路就是为了当官、做公务员。反对“财富孔子”的人,其思想“牛皮癣”认为读书人一旦与金钱沾边,就玷污了读书人的形象。

西方近几百年以来之所以在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在于他们重视经商、重视财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新技术、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我们出于对孔子思想的固化理解,只是将知识沉浸在吟诗作对之中,而没有致力于让知识创造财富,将知识投入到经世致用的领域之中去,这是我们的最大误区。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的、发达的国家和社会,就必须确立现代思想,坚决摆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桎梏,而“财富孔子”体现了对传统思维的突破。

  “财富孔子”折射不同财富观

山东是孔孟之乡,受传统孔子思想的影响甚烈,在投资和财富管理领域,这种保守的思想体现得尤其明显。很多家庭在有一定的家庭积蓄之后,只想着把钱存在银行里比较保险,远不如南方人在投资和财富管理上灵活、有效率。

“财富孔子”一方面在倡导山东人应当确立现代的财富观、投资观,另一方面,也旨在重新解构孔子的思想体系。事实上,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他的财富观是十分明确的,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思想,都体现了孔子的财富观是现实的、进取的,而不是保守的、一成不变的。

爱财、理财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羞耻的事情,而是一种能力,一种骄傲。

“财富孔子”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虽然其中也有一定的商业宣传之义,但同时有着更大的社会意义。一个前进中的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创新精神,更多的包容性,需要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解构,赋予其新的内涵,.其中,建筑、雕塑等一系列艺术作品又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这种艰巨的使命。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