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3月22日
地点:山西民俗博物馆
主题:山西国学大讲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主讲人:贾陆英老师
本次记录由新发展速录全程速录,如有疑问请致电0351——7536778。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上午好!我首先自我介绍,我来自唐是文化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今天我们活动承办方的郭曼宇,今天的讲座由我给大家主持,开始之前,为了维护我们的会场气氛,前面有空座位的大家可以往前坐一下,我们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今天来的都是对国学有所爱好和有所见识的人士,可以说是文化方面相当有品位的一些朋友,我相信今天的现场气氛会非常好,我现在宣布一下会议秩序,首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检查一下自己的通讯工具,调至静音或关闭状态,希望大家配合一下。
在这里我隆重的介绍一下我们的主讲嘉宾,贾陆英老师:“欢迎您!贾老师!”贾陆英老师曾任太原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太原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山西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太原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太原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是中共太原市八届市委委员、市十一届人大代表。今天贾老师主讲的题目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家听到这个题目会觉得非常熟悉,这是这次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题目,今天我们请贾老师做这样一个演讲,希望大家给贾老师最热烈的掌声。
贾老师:非常感谢,我讲的题目来自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有四项任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四项任务之一。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还是从什么是文化来说起,文化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含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人类在发展中走向文明的一种社会现象。把“人文”和“化成天下”联系在一起,就是“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通过传授圣人之教,使人们懂得道德礼仪,从而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又吸收和借鉴了近代以来西方的研究成果。广义的文化,它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比如我们吃饭,叫食文化;喝酒,有酒文化;饮茶,有茶文化。我们各式各样的建筑里面都有文化。从狭义来讲,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使用文化这个词,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使用。
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把中华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国学,这是不全面的,它包含两个大部分的内容,第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我们的前人把它概括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第二部分就是现、当代文化,它其中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指五四运动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形成的文化,再一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文化。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就是指上述两部分内容。
什么是精神家园?提到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提到一位美国的作家——梭罗,在150多年以前,当商业大潮开始涌动的时候,这位梭罗(他的家境是比较充裕的)看到人们为了追逐金钱,简直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什么“礼义廉耻”都不要了,他对这种情况感到不解,所以就独自一个人到了一个叫瓦尔登湖畔的地方,像我们古代的隐士,他一个人在那里单独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第一,他想证实一下在最简朴的生活条件下能不能生存;第二,他想静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在这期间,他写了一本书,在书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家园,就算得到整个世界,又有何用呢?他终生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而进行着不懈地努力,这本书翻译到我们中国来就叫《寻找精神家园》。今天我们中国人呼唤自己的精神家园,应该说和这本书是有一定联系的。
所谓精神家园,说到底就是人生信仰的问题。 因为我们中国人今天也遇到了类似梭罗那样的情况,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但是为什么却出现了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社会风气不正等令人忧虑的现象呢?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一切向钱看”遮蔽了人们的心灵,由于精神生活的匮乏,人们缺少了信仰和高尚的人生追求。那么,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中国人民,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呢?有人开出的“药方”是复制古代祭祀鬼神的习俗;有人开出的“药方”是效仿西方崇拜上帝的习俗。这都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真正灵验的“药方”还是要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去找,到五千年我们文明发展凝练而成的民族精神中去找。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学热”再度升温。说它再度升温,是因为在100多年以前曾经有过一次“国学热”。那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西方的文化也大量涌入中国,历史上叫“西学东渐”。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就提出了国学、国粹,用以抵制西方文化的侵入,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以当时的“国学热”和今天的“国学热”,我们国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当时我们是处于一种弱势,完全是一种自卫。今天的“国学热”再度升温,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日益自强了,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我们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同时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了,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匮乏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64%左右,因为改革开放刚开始。到了90年代初,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人民生活提高了,因此幸福指数也迅速攀升到了73%左右。但是呢?又过了五六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的时候,应该说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更好了,但是幸福指数却反而下跌到68%左右。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幸福和一个人物质财富的多少是不能划等号的,不能说一个人越有钱就越幸福。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来自于人的身心和谐,来自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人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人生,就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不断的社会实践,修身克己,提升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融入到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实践中去。这样,才会得到幸福快乐的人生!
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呢?我们中国人的信仰观和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他,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孔子也相信鬼神,但是他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他认为,“天道远,人道迩”。天道离我们太远了,人道才是我们切身的问题。所以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现实问题。孔子也注重丧祭之礼,但正如他的学生曾参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就是丧礼,父母去世了,要安葬他,为他守孝;“追远”就是祭礼,祭祀祖宗,祭祀圣人,祭祀天地。儒家重视这种丧祭之礼,是为了“民德归厚”,发扬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和仁爱精神。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被尊为圣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孔子这种态度,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中国老百姓对鬼神的态度,是既信又不信,有事就去拜,求得升官发财,免灾避祸;没有事,就把它搁置在一边。我们过去都听过侯宝林说相声,一个北京老太太买佛龛,遇见街坊邻居,一个热情的年轻人问她,大娘去买佛龛了吗?老太太说,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这年轻人又问,大娘你是多少钱请的?一提钱,老太太就来气了,说,就这么个玩艺儿,八毛!这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中国老百姓对鬼神的态度。这和有些民族对于宗教的虔诚态度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呢?有!我们中国人的信仰,这里主要是说那些志士仁人的人生境界,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社会的精英人才,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信仰,对整个社会,对民众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起着引领和整合作用。他们的信仰是什么呢?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图强精神,是“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庸和谐精神,是“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讲气节重操守精神,等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不屈不挠,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今天,这种民族精神又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人生信仰,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有了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又坚持这样做,他就有了主心骨,就好比心中有一盏灯,照亮着他前进的方向;就好比前方有一个航标,指引着他人生的道路,他的人生就是充满阳光的。
儒学的信仰和宗教的信仰有什么区别呢?这里,我想说明一下,我们今天对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包括宗教,方针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我今天讲的这个区别,也是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来讲。主要有三点:第一、宗教是对神秘世界的崇拜,儒学是对人类未来的追求。我们当代儒学网的首页,就有宋朝人张载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第二,宗教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而儒学强调把握今生的意义。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人生“三不朽”,就是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生。第三,宗教是由上帝和鬼神来支配自己的命运,而儒学强调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学和宗教是有区别的,而儒学和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有着很多契合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传入中国?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革命需要它;第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的地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我们今天怎样来弘扬中华文化呢?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它的根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它的主干,外来的其他民族的健康有益文化为它增加了营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它的灵魂。这样,我们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祖国传统文化。这部分我主要围绕十七大报告里的一句话讲。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句话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走向辉煌指明了方向。这里有三个重大关系要处理好。
1、关于精华与糟粕的关系。中华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这里有两种态度,我们是不赞成的。一种是虚无主义态度,就是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这种态度背离了文化的传承性,割断了我们民族的血脉,必然导致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一种是复古主义的态度,就是一味主张“回到过去”,这种态度背离了文化的创新性,离开了现实的需要,它是行不通的,而且必然会扼杀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从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挖掘出对当今社会和人生有启迪借鉴意义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中华文化包括“道”和“器”两个层面。“器”这个层面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道”的层面是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性哲理和价值观,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三年之丧”,这是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的一个制度,直到清朝,官员的父母去世了,他也要回家守孝三年,叫“丁忧”。这个“三年之丧”的制度就属于“器”,其中蕴含的基本精神、基本的价值观念就是“道”。孔子对此有深刻的阐述。《论语》记载,学生宰予认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孔子批评他说,“予之不仁也”,接着指出了为什么“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的道理:“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就是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这正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精神实质。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已经过时,现在社会生活的节奏这么快,父母去世后,你抛开工作回去丁忧三年肯定行不通,但孔子指出的孝是爱的回报,这一点却永远不会过时。我们今天讲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其精华,主要是从“道”这个层面抓住它的核心,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我列举了传统文化中十一个方面的要点。传统文化的精华当然很多,我认为这十一个方面是主要的。
(1)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思想,这是典型的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2)关于“生生之谓易”的变易、变革思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根本所在。
(3)关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这是中华文化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观。
(4)关于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这是中华文化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伦理型“人学”,是和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因此也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5)关于“中庸”“和谐”的处世思想,这是中华文化强调把握事物合理的度,以“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待人处世的基本主张。
(6)关于“修身克己”、“知行统一”的诚信思想,这是中华文化重视个人修养,主张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道德信条。
(7)关于“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重视民众力量的积极政治因素。尽管在长达数千多年的旧社会中,这种思想不可能真正地贯彻执行,但是它非常宝贵,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8)关于尊师重教、有教无类、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深深的融入民族血脉之中,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的重要原因。孔子首开聚众讲学之先河,再加上我们有“科举制”等等,中华文化才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9)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以天人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
(10)关于“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良好风尚,这是中华文化“与人为善,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11)关于“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铮铮铁骨,是我们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2、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包括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它对于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形的影响。但是,传统又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就有一个怎么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依托历史,又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过去,又要面向未来;既要以礼敬和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和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3、关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性是我们中华文化之根,是它独立的品格和独特的魅力。中华文化又是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比如说佛学,那就是外来文化,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来与我们本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格局。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与西方文化进行碰撞,进行交流,我们也吸取了西方文明许多好的东西。比如说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竞争、公正等等这样一些新的理念,获得了新鲜血液,也弥补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不足。我们在对待西方文明以及其它文明的态度上,应该是既要保持我们的民族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体现时代性,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去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这样,才能在我们国家硬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文化软实力也不断增强,为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思想观点。我准备了五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讲其中的三个。
1、关于阴阳思想。“阴”和“阳”这两个概念,它的本义是日照的向背,这是我们都能观察到的现象,太阳照下来,向阳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古人从这种现象中引申、概括,用来指各类事物中所包含的对立因素。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的故事,这个人首先拿出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什么锐利的武器也戳不破;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无比,什么坚固的盾都可以戳破。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他无言以对。后来,人们就把说话、做事前后互相抵触的现象叫做矛盾。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人们就用矛盾来指称对立统一规律。我们知道,毛主席以《矛盾论》为题,精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中国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应用,使我们对中国的阴阳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里我讲四点:一是阴阳思想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普遍现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负”和“抱”是同义词,指怀抱、包涵之意。“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形容万物形成以后的一种存在状态,指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是对立的统一体。“冲气以为和”,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构成万物柔和的性状。《老子》还具体举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许多现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等等。在《矛盾论》中,毛主席也举出了很多这样的实例,如:数学中有正和负,力学中有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有阳电和阴电,化学中有原子的化合和分解,战争中有攻和守、进和退、胜和败,人的概念中有各种差异。这些现象足以说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因素。
二是阴阳思想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原因。《易传》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简明而深刻地说明了阴阳两种因素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推移,由此促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这就是事物运动的根本规律,古人叫做“道”。《太极图》就非常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阴阳两种因素的运动变化,图中的圆形代表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里面有一条S形的曲线,把一个圆形分为两个鱼的形状,白色的鱼代表阳,蓝色的鱼代表阴。阳的一方从小变大,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阴的生成;阴的一方也从小变大,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又开始了阳的复生,这就是“物极必反”。在我们古人的词语里,有“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等自然现象的描述,就是对物极必反这一规律的形象表达。图中的白鱼里面有个蓝点,蓝鱼里面有个白点,这分别代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是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太极图》深刻地说明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