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文、武二庙遭重创,孔子像安然无恙
政府出资,扩建武庙广场;市民参与,状元街大兴土木,“古”字当头;不等不靠,文庙大门外,先将受损华表重新立起来。昨日,资中县城重龙山下一片繁忙。“5·12”汶川大地震,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文、武二庙遭受重创,急需抢险性维修。在国家维修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资中县政府不等不靠,结合城市建设和打造旅游精品工作,已先行启动了文、武二庙的外围美化工程。

文庙外围开始抢修
文武二庙对峙“国保”千年风霜
资中文庙(孔子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始位于县城大东街。后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文庙迁至北关洗墨池处(即今址)。占地6787平方米,建筑面积2644平方米,复四合院式布局。主要建筑均覆琉璃瓦,正脊饰宝鼎、蟠龙,翼角飞翘,轻盈飘逸,极具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风格。大成殿内,藏有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8位皇帝书写的匾额,内存全国大成殿内唯一的一尊孔子站像,全国最大的明“至圣先师孔子神位”。资中文庙以其历史悠久、造艺精湛、古朴典雅、保存完整备受中外人士称赞。
资中武庙,又称关帝庙,是古代供祀三国关羽的庙宇,位于风景秀丽的重龙山脚下,与资中文庙相距100余米。建筑布局与文庙相似。武庙现存建筑面积1608.8平方米,正殿塑关羽、关平、周仓像。三义祠有刘备、关羽、张飞等像。屋面的青黄色琉璃瓦,与毗邻文庙的红棕色琉璃瓦交相辉映,翼角起伏交叉,雄伟壮观。文、武二庙对峙而立,属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受地震影响“国保”出现危情
受“5·12”汶川大地震强烈地震波影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文庙和武庙都出现了严重危情。据资中县文管所调查,受地震影响,文庙东、西庑正脊、华表及大成门整体建筑出现严重倾斜、歪闪,并使脊下屋面产生较大的断裂;部分抬梁、檩子不同程度受损;宫墙、棂星门产生裂缝,部分脊饰掉落。武庙风火墙裂缝倾斜,造成三义祠、东西厢房瓦件下滑、脱落,墙体裂缝,梁架松动,屋面破损,椽子、檩子部分断裂。目前,文庙、武庙已成危房,极其危险,随时都有倒塌、毁灭的可能,也对过往行人、参观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国保”文庙、武庙受损严重的情况,资中县文管部门震后紧急向省文管局作出汇报,以“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出拟对文、武二庙实施抢险加固的维修方案。“维修以排危加固为主,尽量保存原有构件。必须更换的构件,严格按原尺寸配原质更换。”据资中县文管所文史资料股股长王兵介绍,目前资中文、武二庙急需解决的抢险维修问题,主要是:大量添配小青瓦,对屋面全部重新翻盖;更换腐朽、断裂的木质构件,并对基础进行加固;更换建筑脊饰、华表,拆卸墙体,恢复风火墙等。“文、武二庙全系木质结构建筑,施工中必须严格注意防水,杜绝水灾隐患。”就资中文、武二庙抢险性维修中应注意的问题,王兵认为:“一定要选择古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做好全部工程记录。施工过程中,做好资料收集,完善‘国保’的维修档案资料。”

安然无恙的孔圣人站像
探访文武二庙急需抢救性维修
昨日,记者来到资中县城探访时,见重龙山下的武庙大门紧闭,为安全起见谢绝一切游客进入。透过围墙,武庙内的木质古建筑群巍然屹立,但墙体、屋檐震后留下的伤痕随处可见。武庙大门外广场,施工人员正在安装厚重的四方块石板。宽敞的武庙广场,已初具规模。
距武庙约100米处的状元街,是进出文庙的必经之地。狭窄的街面人流穿梭,数十施工人员,正对居民的木质结构房逐户进行砖混改造。“政府出钱帮我们修房子,烂瓦房变仿古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成了现实。”
表面看,文武二庙的古建筑群均安然无恙,无一倒塌。其实,‘国保’所受内伤不轻,极其危险。”资中县文管所人员称:“如不及时抢修加固,随时都有倒塌、毁灭的可能。”(记者杨元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