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商 >> 儒商文化 >> 正文
陈正达: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
来源:每日商报 (2008年7月13日18:33) 作者:施雯辑

 

 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理解东方哲学精髓,能提升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哲学思辨能力,敏锐洞察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变化,还可把握企业再次腾飞的机遇。在浙江大学EMBA精品系列讲座上,陈正达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精彩讲座。 
    
西方管理理论很重视组织中的秩序,而忽视人的情感;中国的企业管理很重视人的情感,忽视组织中的秩序。中国讲情、理、法,西方讲法、理、情。不同的表达秩序,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国学中许多内容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家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也能弥补西式管理中的弊端,企业管理是人文学科,不是技术学科,企业管理打交道的核心对象是人。 
     
   
仁、礼结合的道德自律        
    
道德行为的标准是,行为规范的标准是,内圣之学的最终目的,是树立起人的道德标杆和行为标杆。有了的修养后,人的行为必须服从一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这个秩序和规范就是 
    
在中国社会的形态当中,社会规范当中就有礼制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个行为规范,成为约束大家的一个基本的行为规范,它不是法,但是它起到了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一个企业如果仅仅是建立好规章制度,如果没有文化进行匹配,这个制度将无法运转。 
    
自律的另外一个外延就是律他,律他的手段是,内核是 
    
孔子的理想是,将内在的,以思想文化的方式,渗透到全体成员的头脑中去,从而不用强制的手段和力量,就能够自觉地约束自我的行为。也就是今天的企业文化。把这样一种修养和对人的行为规范和自律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头脑当中,从而不用强制的手段和强制的方法,员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儒学的核心、孔子的思想,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源头,就在这个地方。 
    
通过的融合,领导者对下属强制性的约束,变成下属自我的道德自律。      
  和合思想疏通企业管理      
儒学的主要成分,是基础,的实践是的行为标准是中庸,而仁、礼、中庸最终的目的是和。不仅是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做人做事的最终归宿。 
    
儒家所说的中庸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中庸之说,使孔子的学说从的神坛上走了下来,成为了一种实践性的伦理学,这是在考察事物对立双项矛盾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平衡,甚至是阴阳的平衡。作为一种生存智慧,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已经不仅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更作为一种稳定的理念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华民族是很有诗性的民族。这种诗性的民族,经常对事情,对人物,对家庭的追求,最后追求一个大圆满,因为在我们的文化和理念当中,追求一个的精神,这就是我们儒家的思想,仁、礼、中庸都是为了 
    “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性格中的特质之一,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家庭关系最高的准则和最终的目标。 
    
所以在企业管理的过程当中,企业家要记住一句话,叫做是非不重要,圆满才要紧,就是说和合的思想在管理当中要有比较重要的应用。      
  企业要用情感来经营       
我们讲情商,其实,更重要。中华民族的特质就是讲字。'更多是功利的,一个却包含了万世万物。 
    
企业当中,如果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能达到生死相许的地步,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可以不要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先学情商,再来学。一个做企业管理的人,一定要懂得在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左手拿着金钱,右手拿着利剑是用来引导、激励。是用来鞭策、惩罚的。然而,左手拿着金钱,右手那着利剑,胸中充满了情。这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
用情如用剑,剑是多么锋利的东西,情是多么软的东西,但是你用它的时候会发现硬刀能杀人,软刀更能杀人 
    
用情是不是就等于无为呢?无为不是不做事。西方有一个科学史家叫李约瑟,他尖锐的指出过这个错误,西方所有的人都把老子的无为翻译成英文叫做noaction,意思是什么行为也没有。其实,所谓的无为而治是要把事情成功的那些条件都创造齐备了,貌似你是没有去做成功的事,实际上你是无所不能,而不是你天天在家里睡觉就是无为了。其实,无为而无不为。真的做到了无为的人,没有什么事做不到。      
  培养你和员工的责任心和道德感       
今天的中国企业当中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责任心。如果没有这个资源,不缺资金、人才、市场、技术的企业也会遭遇瓶颈。 
    
中国的企业家学习西方管理理论遇到的最常见问题是:用西方管理学来解释问题头头是道,但是,要用西方管理学解决问题,似乎力不从心。不能解决问题,解释问题又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企业家要学习国学,学习中国文化管理的智慧的原因之一。 
    
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抓住,企业制订的规章制度也起不了作用。如果员工没有责任,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心,那么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是不会真正把握住的。 
    
心脏是怎么运动的?有一种学说是心脏像泵一样,心脏跳动带动血液的流动;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血液的流动推动了心脏的跳动。不论是心脏跳动让血液流动,或者血液流动带动心脏跳动,最后归结到谁给了它第一个动力的问题。 
    
如果只有制度,你只学会一个方法,文化是缺失的。一个企业的制度如果没有和文化匹配起来,那个制度是无法真正运行的。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管理的核心使命是要培养人的责任心和道德感,你总是想要监视、考核,失去了人的自觉性、人的道德。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修炼好自身,把这种人格在自己的身上锻炼成功,再影响和教育你的员工。       
  超越困境寻求突破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要与命运抗争,要去创造自己的命运,闯荡出一番事业。这个时候读读孔孟,会使人获得奋发上进的动力,心中充满了道德勇气,树立起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承担时代的使命,应对社会的挑战,年轻时候一定要有这个道德责任感。 
    
历史上孔孟一系的圣贤,从立身入世就发宏愿,要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使命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物立言,为万世开太平。” 
    
失落之际,成功之余,痛感社会的不公平。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会发现,许多社会不公平,不合理来源于结构性问题,来源于制度本身,这些问题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个人的力量要想改变社会,改造传统,移风易俗,难上加难。 
    
进入到了社会,受到了许多的挫折,慢慢认识到只有一腔热血,只有雄心壮志是做不成事情的,做事的方法远比雄心壮志更为重要,这时候要读读《孙子兵法》、《管子》,这些典籍为你提供许多做事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 
    
人生角色本质上是客观现实的差异性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制度力图解释社会等级之间差异的必然性及合理性,法律力图保护差异的合理性。文化既美化差异的合理性,又批判差异的残忍性。宗教则教人如何寻求摆脱由这种差异性所造成的困境的智慧,如何寻求从这种差异性所造成的困境中超越。 
    
因此,如何认识和理解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不公平中寻求公平,在不公正中寻求公正,在困境中寻求解脱,在困境中寻求怡然超越,成为认知人生角色永恒的挑战,就成为人生永恒的挑战。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