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异域德国,却酷爱中国书法,崇拜诗仙大作,胜任中文写作,通晓诸子百家,深谙中庸之道,甚至很多国人鲜知的汉代游戏“六博”博法他也能娓娓道来。对青岛的了解更是赛过 “老青岛”。
6月的青岛,风和日丽,蓝天碧海。森奕的办公室里窗明几净、远离尘嚣,举目就能远眺大海。这位德国友人身材高大,深蓝衬衫黑西裤更令他英气十足。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人很难相信坐在对面的竟是位“老外”。
值得称道的“汉学家”
也许您并不知道,眼前这位棕发碧眼的德国友人,可是慕尼黑大学的汉学博士,20多年的钻研,说汉语已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喜欢中国千年底蕴的古老文化。”1986年,20岁的森奕将汉学作为大学辅修专业,一年后,他毅然将其转为主修课程,“我觉得这项事业很有意义,需要认真对待,辅修是远远不够的”。在那个“汉学热”还没有流行起来的年代,森奕坚信自己的选择,“困难是有的,但生活中有些挑战没什么不好。”
为了学好汉学,1988年,森奕自费来到中国台湾辅仁大学进修两年。寒暑假期间,他几乎游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时我感觉我喜欢上了中国。”回国后他继续深造,1996年获得德国国家奖学金,来到北京大学学汉学。这期间,他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访了更多的城市,印象最深的当属曲阜、泰安等齐鲁名城,由于太太的户口当时在青岛,他们的结婚手续还是在青岛办理的,不知不觉中森奕与儒学的发源地――齐鲁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这位汉学家已安家青岛,“儒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关系”是他新的研究兴趣点。
穿针引线的“招商大使”
森奕现在从事的是招商引资工作,在北大时老师曾鼓励他们多和经济界交流,森奕从中发现了自己的新能力,“有汉学作为基础,我在经济领域的工作会变得更加有趣并充满意义。”于是他将汉学功能最大化,于千禧之年在德国开办“西龙”贸易咨询公司,成功转型经济领域。从事了多年的贸易工作后,森奕被齐鲁大地深深吸引,便携妻带子,千里迢迢又回到了这片热土。
森奕像“红娘”一样将青岛推介向德国甚至欧洲,“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青岛。”2003年恰逢青岛啤酒厂建厂100周年,森奕积极与慕尼黑联系,组织啤酒节的联谊事宜。这座中国的“帆船之都”与举办过两届奥运帆船赛的德国基尔成为友好交流城市,也有他穿针引线的功劳。现在森奕正忙着莱西的一个垃圾处理项目,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成为他业务上的重点发展方向,“我是青岛环保志愿者中唯一的老外。”瞧,森奕自豪地推介起自己了。2003年青岛市授予森奕“招商大使”荣誉称号,森奕至今乐此不疲。
忧城忧民的“守护人”
森奕用70%的时间做常规项目,另外30%的时间全部用来做“爱好项目”。老城区的改建工作是他的“爱好项目”之一,也是最占时间、最牵扯精力的项目,但森奕却将其看作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就失去了灵魂。”青岛老城区有着浓重的历史印迹,但由于年久失修或住户改造,很多建筑风貌已遭到破坏,为了老城他不辞辛苦,寻旧照,访居民,还请来德国专家实地考察,出谋划策,当问及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时,森奕的回答简短有力:“只要有意义,再难也值得!”
“这里是城市的灵魂,拆了很简单,可是人们将失去更宝贵的东西。”说到这里森奕的表情严肃了,他讲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讲述老城建筑的风格,建筑物以前的用处以及现在的情况,那里的一切他都一清二楚,如数家珍。森奕学习建筑设计出身的太太现在也和他一起参与到这个项目,最近的一项关于老城建筑修缮的设计方案刚通过专家鉴定,这令森奕颇感欣慰。“在政府的努力下,很多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这是一项需要时间的工作,假以时日,相信老城会更好。”
鉴于森奕对青岛城市发展的贡献,山东省政府授予他2007年“齐鲁友谊奖”。“这是一个鼓励,我必须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