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儒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北京奥运火了“国学”
来源:辽沈晚报 (2008年8月8日15:29) 作者:记者张松

 

2008奥运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比拼舞台,更是中西文明交融沟通窗口。对众多国内外宾朋而言,令他们神往沉迷的也许不是名次的排行、金牌的归属,而是横亘千古历久弥醇的古老文化。近日,一些国际友人将赴北京孔庙、国子监参观。昨日,记者来到这里,深切感受到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积淀深厚的国学热也迅速升温。

    刘为红:孔子学说走俏西方国家

    翻译解说工作将由刘为红老师负责。刘老师在北京孔庙接待外宾不下十余次,几乎对这里每一处景物的历史渊源,每一块碑匾的出处来由都了如指掌,但对今日的接待工作,她依然高度重视,对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学研究。北京名胜古迹众多,而他们却选择孔庙、国子监作为第一游览地,这是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深层认可。我想,届时他们会向我提出包括哲学层面在内的诸多问题,我必须认真对待。

    刘为红老师告诉记者,孔子学说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之高超出国人想象,比如孔子学说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名言所折射的深邃哲理被很多人信奉。西方人从孔子学说中甚至能推陈出新地解读出当代的环保意识,这是对儒学研究的深化。”“孔子经常会用一些深入浅出的故事来阐释深刻的道理。比如他希望每个人都要有仁爱之心,对自然要充满和谐之感……”在与刘为红的交流中,一些外国友人对刘老师说:在西方哲学中,主客观两大元素往往是彼此对立而不是有机互补的,而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儒学却推崇天人合一,这一学说对人类文明深远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孔庙工作人员介绍说,儒学研究在国外十分盛行,各种形式的儒学研究机构、协会成百上千,尤其进入2008奥运阶段以来,国外媒体对孔庙、国子监的采访更是数不胜数。本月中旬,来北京看奥运会的一些德国游客自发组织来孔庙、国子监参观,并要在我们的国学馆感受琴、棋、书、画的文化意境,还有的德国游客向我们提出学习中国茶道的要求……”

    纪捷晶:国学复苏是传统文化的必然回归

  奥运催生的国学热在国内同样拥有深厚土壤,国学复苏是传统文化的必然回归!孔庙国子监成贤国学馆馆长纪捷晶对记者说。

    “文化的传承不会消亡。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不再简单为稻粱谋的普通百姓需要从心底焕发对传统文明的价值认同,国学的复苏是大势所趋!纪馆长感叹说。

    孔庙文化研究员王琳琳定义说:现在家长带着孩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媒体邀请专家教授讲解《论语》、《史记》、《三国志》;出版商的目光纷纷投向这些不畅销书”……在国学火热之际,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国学?我认为,所谓国学即是中国固有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前不久,孔庙国子监重开成贤国学馆,恢复国学班的正常授课。圣贤之地读圣贤之书。国学馆以4——12岁儿童为教育对象,对其进行传统国学的教育。根据年龄和原有受教育情况,国学班分为两个年级:一年级主要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二年级主要学习《笠翁对韵》和《孝经》。国学馆另设有免费家长课堂,亲子共学——孩子们上课学习的同时,家长们在另一个教室听课学习传统文化。

    纪捷晶告诉记者,一些孩子开始来国学馆上课,说话不够礼貌,吃饭也不守规矩,但受一段国学熏染后,开始变得文质彬彬,对人相处以礼。这大概就是传统国学魅力所在吧。

    纪馆长透露,伦敦博物馆已与北京孔庙、国子监达成合作协议,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儒学将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这将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