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段志刚,男,字炎平,网名“洙泗孤泅”、“洙泗新声”。1969年出生于山东省曲阜市。
炎平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在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讲了许多关于孔庙、孔子的传说、故事,还经常到“三孔”玩耍。他特别喜欢一个人去孔林,在那里他感觉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初中开始,炎平系统地阅读儒家经典,常常为之感动并对儒学之外的东西形成了排斥。炎平认为他在这个时期就基本确立了对儒学的信仰,立志做一个儒学的继承者。这种信仰随着他和儒学的进一步接近而更加深入和完善。高中阶段,炎平更加专注于儒家经典,同时也阅读一些中医、《周易》等传统文化书籍,并且为了寻找儒家与现代的结合之路,还了解了很多西方和东方非儒家的思想。为体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他两次骑车去蒙山,还经常到尼山、孟林等古迹寻访。从1990年开始,炎平开始写心性日记,迄今已写满了近100个笔记本,从未间断。炎平说这对他是一种享受。
高中期间,由于在学习儒学上几乎占用了所有的时间,炎平因而高考落榜。高中毕业炎平后进入曲阜市电力局工作。工作2年后,在父母的劝说下报考了电力中专,在沈阳学习了三年。期间,炎平阅读了大量海外儒学著作和中西方经典,在阅读和比较中,炎平更加坚定了儒学的选择。中专毕业后,炎平回到原单位做技术管理工作,直到现在。
行动框架
炎平认为,当前社会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没有信仰。(2)、由于教育中缺乏传统知识的内容,导致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了解太少,对民族历史缺乏认同,情感和精神上处于自我解构状态,国家民族的概念很模糊。(3)、中国文化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传统丢失殆尽,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儒学在学术体制内处于停滞和萎缩的状态,缺乏创新和发展的潜力。(4)、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公正,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5)、西方的民主制不能解决人类的问题,民主体制下也发生了许多或许可以避免的战乱、纷争和种族仇恨。
炎平认为,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缺失,解决途径就是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炎平希望建立一套有历史沿袭的现代儒家思想体系,有师承、思想来源和原生态的民族情感,既是古老儒学的一种自我发展和延续,又能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和活动,确认儒家当代生命形式,对其进行发展,使之规模化、体系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一个整体,证明儒学的智慧和价值。在继承元典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文化因素,将世界几大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世界文化。
炎平认为,儒学是礼乐传统,礼仪是儒学的外在形式,应该致力于礼仪的恢复。炎平认为要恢复儒教,“儒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信仰、是文化的基因”。他认为,放弃了儒教也就放弃了民族的前途与希望,应当给予儒教应有的宗教信仰地位。
炎平希望能够把信仰儒家的人群整合起来,建立联系机制,借助网络平台,定期搞学术交流。
行动方式
炎平一直坚持学习和研究儒家经典,并自称“新儒洙泗民间学派”。他经常与曲阜当地的学者和各地民间参与者讨论儒学问题。炎平总结他的研究成果为“尝试建构以宇宙论为核心,包括文化论、文明论、文化圈理论的当代儒学体系;发掘诠释以道统论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架构;提出三会九院道德法庭、全民恤助基金为代表的社会制度构想;提出建设智识社会的设想;撰写并印刷儒学普及读本《走进儒学》;提出‘建设世界的儒学、展望儒学的世界’的口号”。
炎平在网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002年,创办“孔子论坛”网站。2004年,创办“洙泗书院”网站,并在2005年5月进行改版,扩大了空间。除了自己办网站,炎平经常上“华夏复兴论坛”、“儒学联合论坛”,“孔子2000”、“当代儒学网”、“汉网”等网站阅帖、发帖,并担任了“华夏复兴论坛”的超级版主。在网络上,炎平积极地发布信息、组织讨论、发表观点,并通过网络结识参与者、进行沟通联络。
2005年8月25日,炎平在“华夏复兴论坛”上倡导成立“华夏文化复兴学会(筹备会)”,作为“民间儒学同道的团体”。2005年10月25日,炎平倡导成立“民间儒学社团联合会”的先期筹备机制——“网络儒林”。经过多次在网上由炎平主持召开的讨论会后,“网络儒林”成立。2007年上半年,炎平发起成立“曲阜圣城礼乐文化促进会”,并且在曲阜市民政局注册登记。2007年10月3日,促进会成立大会召开,炎平出任副会长。
炎平还积极奔走、组织活动。他参加过“《原道》创刊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出席过“河北省振兴传统文化协会”成立大会,发起了民间祭孔活动,组织了民间儒学会讲。2005年3月13日,炎平、吴飞、云尘子等6人在济南千佛山顶举行“新儒深衣释菜礼”。2005年4月22日,炎平、吴飞等19人在曲阜孔庙和孔林举行“乙酉春新儒深衣祭孔子”活动。2005年10月2日,炎平、吴飞等30多人在曲阜孔庙和孔林举行“乙酉秋全国民间儒者圣城秋祭先师孔子”活动。自此,每年民间人士春秋两次祭孔的活动就成为传统沿袭下来。随着2006年、2007年春祭、秋祭的成功举行,民间祭孔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并趋于成熟。迄今为止,炎平共参与过5次民间祭孔、2次祭孟和4次儒学会讲。他不仅是发起人、召集人,而且在活动中负责通知、联络、日程安排、现场组织等重要工作。
此外,炎平对古代典籍进行考证研究,编辑了民间祭孔礼仪程序,设计制作了祭孔用的服装。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方式上,炎平也思考很多,他策划了当代日常礼仪,设计了儒襟和五拜礼。这些礼仪通过网络进行了推广并在民间祭孔中试行。
资源动员
炎平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对儒学的爱好。他的家人对他钻研儒学非常支持,父亲曾帮他联系过当地的学者,妻子支持他自费出书,女儿受其影响,也喜欢儒家经典,并学习古琴。
在曲阜当地,炎平曾主动向曲阜师范学院孔子文化学院的副院长杨朝明请教,和孔子文化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炎平还与孔子文化学院骆承烈教授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民间祭孔时曾邀请其讲话,并通过他认识了曲阜当地的一些政府官员。炎平通过孔氏朋友接触到了“孔氏宗亲网”,认识了孔子后裔联谊总会的副秘书长孔卫东,并经常通过邮件、论坛、见面等方式进行交流。“曲阜圣城礼乐文化促进会”也邀请了很多当地的孔氏后裔参加,有的还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
对于外地民间参与者,炎平主要通过网络联系。或是看他们的发言,或是切磋讨论,或是联合发起各种活动倡议。另外就是通过电话、见面等方式进行进一步交流。很多活动都是在炎平的积极联系下才开展起来的。
炎平办网站的费用主要来自个人,也有一些朋友、学者的资助。炎平参加活动,都是自己支付费用。他认为费用不算太大,可以承担。在曲阜民间祭孔的组织过程中,炎平会准备桌椅、条幅、祭品、跪垫等物品,并请外地的民间参与者吃饭以尽地主之谊,平均每次要垫1000元左右。后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一些机构的资助或者活动本身是与政府合作的方式举办,减轻了炎平的负担。
炎平最初不太在意媒体,认为祭祀孔子表达的是自己的感情,媒体报道不报道都无所谓。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炎平也逐渐重视媒体的作用,开始利用各种方式,扩大活动的影响。2005年秋祭前,他曾通过曲阜市广电局联系过《工人日报》的记者,但由于十一期间记者放假而没有成行。2007年5月,炎平和王希贤负责组织“中华母亲节庆典仪式”时,就借助曲阜市旅游局为五一黄金周作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机会,将活动宣传资料发给各家媒体的记者,促成了媒体对该活动的大量报道。
炎平在曲阜当地举办活动,一般都通过当地学者、朋友跟政府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的默认、许可、甚至支持。
政治机遇结构
炎平认为,目前的大环境是追求和谐,消除单边主义和文化冲突带来的影响。“人们选择以东方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和谐文化,已经开始超过选择西方的,那种注重竞争的、物质的、过度的工业文化。选择前者的人数在增加,选择后者的人数在减少”,“西方文化自身选择了和谐,东方文化通过经济发展,自身也会有一种回归”。在这种环境下,炎平认为儒家文化是非常有前景、潜力和生命力的。
炎平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这几年发展迅速,和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他认为,有远见卓识的政府肯定会作出和儒家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选择。现在政府虽然宣传唯物论,但长远来说,会从传统文化里寻找资源。他从政府文件、领导人讲话等资料分析高层的文化指向,“尽管说得比较含蓄,但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感还是比较明显的。政府高层,社会名人,已经对传统文化做了个明确的选择。”特别是公祭孔子活动,炎平认为表明了政府高层已明确选择了儒家文化。
当地的政府部门对炎平和他组织的活动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不干涉到逐步理解,并且给与一定程度支持的转变。炎平说当地政府部门现在逐渐认识到了祭祀的价值所在,普遍表示出了道义上的赞同,曲阜当地旅游部门还曾提供过减免门票等各种便利。2007年,炎平发起成立的“曲阜圣城礼乐文化促进会”顺利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在随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官员的支持,他们出席促进会举办的活动或者在促进会担任一定的职务。
贡献和地位
炎平发表儒学文章、拜访“同道”、组织活动、成立儒学团体组织,同时热情地参与儒学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在网络上积极发布信息、组织讨论、发表观点、发起倡议。
炎平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发起和组织了民间参与者最重要的活动——每年春秋两次的曲阜祭孔。这一活动的出现和持续,对儒家文化复兴的影响至为深远。他发起成立的“网络儒林”和“曲阜圣城礼乐文化促进会”也丰富了这场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的组织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