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当代儒英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来源:康晓光主编《中国归来》 (2009年1月20日10:37) 作者:曼宇辑

 

 

背景

纪宝成,男,194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他出生于刊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1966年大学毕业于北京商学院,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商业部教育司司长,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兼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纪宝成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行动框架

通过总结纪宝成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和行动,归纳其认为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国学日益衰落。“五·四”运动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政治的因素与认识的误区,文化与教育领域内的全盘西化趋势日渐强盛,导致国学的式微。”(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思想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3)、西方文化入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些年轻人,甚至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津津乐道,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却知之甚少。这决不仅仅是个人的文化修养问题,更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4)、文化教育问题。“我们有些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我们有些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

纪宝成认为,中国“出现的深层次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汹涌澎湃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实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如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渗透与制约,等等。然而,其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之魂魄的基本载体——国学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漠视文化本根做法的后遗症将显得日益严重,这决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而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他呼吁“在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

 

行动方式

塑造高校传统文化氛围。自20009月正式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以来,纪宝成推行了一系列推崇传统国学的举措:2001年,校园内树立起了孔子塑像。2002年,镌刻着中外各9位哲学大师的画像和格言的“百家长廊”建成,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重要的人文景观。2003年,成立“孔子研究院”,率先发起并组织编纂《儒藏》,启动对儒家传统文化系统研究和总结2004年起,开展了弘扬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孔子文化月”系列活动,召开了多场儒家思想研讨会。

成立国学院。纪宝成亲自主持了7次会议,召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筹建国学院。2005529,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振兴国学教育座谈会上,纪宝成正式宣布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051016国学院揭牌暨开学典礼仪式举行,许嘉璐等领导亲临典礼并讲话。200512月,国学院创办的人大国学论坛举行开坛仪式,纪宝成致辞。200710月,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在年底向国务院学位办申报国学学位。目前,“关于设立国学学位的论证报告”二稿已经出炉。

提案建议。20042月,纪宝成在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提出了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的建议。3月,纪宝成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了这一议案,呼吁将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同年510,国务院法制办回函,认为将“中国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假日,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您的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相关工作中予以认真研究”。之后,纪宝成又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次会议上、五次会议上连续三年提出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2007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纪宝成建议“在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俗教育内容。” “除了在《语文》等课程中增加古典文化外,还可考虑在中学增设‘国学经典导读’课程,在高考命题中也应同步增加相应内容。国学经典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应有明确规定。”“在干部教育培训当中,也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此外,纪宝成还建议对现行大学学科专业和学位目录进行调整,将“国学”正式列入其中,给学业合格者授予相应学位,使“国学”与“文学”、“历史学”、“哲学”成为并列的学科门类。“这是完善现行高等教育管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科建设的带有创新意义的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宣传倡导。纪宝成多次在国内重要网站和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国学的重要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和讨论。如《人民日报·接续文脉重振国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光明日报·纪宝成: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南方周末·重估国学的价值》。纪宝成还经常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宣扬弘扬国学的观点。2006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举行的“国学与和谐社会论坛”上,作了题为“国学的当代意义”的讲话,全面论述了国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意义。200612月,在“两岸青年论坛”上作了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两岸美好未来”的演讲。2007326,在北京“世界汉学大会2007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汉学是什么”的主题发言。

 

资源动员

以纪宝成主持成立的国学院为例,分析其动员资源的方式和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为国学院的成立提供了教室、启动经费等基本条件。除了申请国家的经费支持外,学校还计划在民间筹集资金。

国学院建成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问题。纪宝成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返聘离退休教师;向社会上招聘教师;面向海内外招聘;挑选优秀的文史哲方面的博士生任教;设立讲座教授。学院聘请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担任首任院长,季羡林、饶宗颐、何兹全、任继愈、叶嘉莹5人担任学术顾问,王宁、方立天等40余名学者组成了专家委员会。学院从海内外聘请调入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史学院、哲学院选调部分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了国学院的基础学术团队,聘请傅璇琮、王炳华、韩兆琦、庞朴4位学者为特聘教授,聘请荣新江、段晴等学者为兼职教授。学校还对国学院实行教师双聘制,文史哲相关专业的教师同时受聘于国学院。国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

国学院现有3个年级的本硕连读学生95名和2006级博士研究生4名。200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在校生中遴选学生组建了2004级(30人)和2005级(30人),2006年通过高考招录了35人本硕连读学生,招收博士研究生4名。纪宝成说,目前的高考不能满足国学人才选拔的需要,学校正在向教育部汇报,“要不要单独招生,要不要加试,要不要提前录取,要不要破格录取”等等。纪宝成认为,国学人才选拔需要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创新与支持。

自国学院成立以来,媒体的报道就铺天盖地,对纪宝成的采访也源源不断。《新华网》、《人民网》、《南方周末》、《新京报》、《华夏时报》等各大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和讨论。2007816,在google中输入“人大国学院”可以搜出相关网页56700项;输入“纪宝成国学院”可以搜出相关网页10800项。

 

政治机遇结构

纪宝成认为,“盛世兴学术,治平倡礼乐,这是古往今来的不祧之理。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无限生机和光明前景,重振国学可谓适逢其时。”他认真研究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民族精神”的论述,和学校老师反复讨论思考,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没有传统文化的复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复兴。面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面对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人民大学要发展国学。

纪宝成认为,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对发展国学也是支持的,他说,“校园里树孔子像,在中国的大学可以说是开先例的。而且当时被认为是冒着一种政治风险。不过后来,举行揭幕仪式的时候,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长参加了,还发表了讲话,得到肯定。”“比如《光明日报》开辟了国学版,那就是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指示。”“胡锦涛同志到耶鲁大学发表讲话,讲话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多种文化,多样文明,实际上就是倡导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存。”同时,纪宝成的关于“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提案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因此,纪宝成觉得,把自己的文化,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重新审视,重新认识,重新解读,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意义重大。

国学院成立1年多来,得到了各界的支持。既有著名的学者,也有普通老百姓。南怀瑾评价“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当然也有反对的力量。纪宝成关于弘扬和发展国学的文章发表之后,出现了以袁伟时和徐友渔为代表的反对声音。

 

贡献和地位

纪宝成主持成立了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的第一所国学院,为国学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阵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纪宝成的一系列观点丰富了这场运动的集体行动框架,在社会上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他自己也成为这场运动的一面旗帜。

纪宝成以国立大学校长的身份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向国内外传达了中国复兴传统文化的文化和政治信号,有力地推动了这场运动的发展。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