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孔子学会创始人李公涛
在河南省孔子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讲话
三月的古城开封,春光明媚,阳光灿烂,中共开封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在前锋礼堂隆重举行。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李公涛作为开封市基层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热烈的掌声中为大会作了报告。市委书记孙泉砀、市长刘长春等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及全市副县级以上党员干部1000多人听取了报告。李公涛热爱文化事业,退而不休,壮心不已,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倾其所有,历尽千辛万苦创办中国翰园碑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当代文化愚公”。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愚公移山”,说的是北山愚公率领他的儿子用锄头挖去挡住他家去路的两座大山的故事。而李公涛展示的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率领他的兄弟和子孙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民办碑林的感人事迹。
李公涛是开封市供销社的退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为弘扬民族文化,学习焦裕禄精神,改变开封面貌,他以共产党人特有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民办碑林——中国翰园碑林。以此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人生旅途的最后归宿,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最后奉献。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翰园碑林已基本建成。李公涛由此被人们誉为“当代文化愚公”。
一
1983年,李公涛因肝病提前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他在想:先人为后代留下铁塔、龙亭、禹王台、相国寺等灿烂的古代文化,现代的开封人应当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呢?面对历史的反思,李公涛怦然萌动惊世之举,他要倾尽余生,广收天下墨宝,镌刻于石,自筹资金,发起兴建一座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当代最大碑林,誓为后人留下一座新的文化不动产。
李公涛首先召开了家庭会议,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家里人一听要建碑林,十分惊奇。老伴张梅劝他:“你年纪大了,又有病,放着清福不享,尽出鲜点子!”李公涛对老伴说:“一个人吃的穿的再好,如果庸庸碌碌虚度一生,不想国家和人民,那有啥意思?我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有弟弟、儿子、孙子,只要我们认准了弘扬民族文化这条正路,全家人同心协力,子子孙孙刻碑不止,总有一天会建成碑林。”
于是,李公涛刻了一块《家训》碑,内容是:“为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开封兴建一座与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碑林,把现代书法留传后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子孙接着干。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利益。特作家训,镌刻于石,嘱儿孙共遵之。”
二
民办碑林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李公涛要办碑林,从零开始,一无所有,举步维艰啊!
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备,1985年8月25日,碑刻工程正式举行动工典礼,开封市各级领导和知名人士150多人前来祝贺。开封新闻媒体对碑林筹建的消息,及时进行了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公涛怎么也没有想到,海内外几百家新闻单位争相报道此事,这对李公涛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起步难,让人理解更难。李公涛的行为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面对社会上有些人的疑惑、忌妒、讥讽、挖苦,李公涛毫不动摇,更不气馁。他奋笔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迎难而上,百折不回,愈挫愈奋,死而后已。”李公涛又教育儿女们说:“人要想干一番大事业,没有决心,没有信心,没有胆略不行;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前怕狼后怕虎不行;没有彻底的牺牲精神不行;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不行。不管社会上怎么说,我们全家倾己所有,刻碑不止,问心无愧。”
1986年,李公涛上书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碑林建设步伐的设想。他满怀激情地写道:“在我有生之年,发挥最大的光和热,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活着为建设碑林献身,死了做忠实的看园鬼。”
198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为寻求社会支持,一连跑了四五家,累得气喘吁吁。数九寒天,风雪交加,在东方电影院门前,他重重地摔倒了,还是行人把他搀扶起来送到家中。家人看到他青肿的脸和嘴角上的斑斑血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家人都吓得哭了起来。公涛喘过一阵粗气,慢慢地说:“没有事!路太滑,摔了一跤。”李公涛的话虽很轻,却字字千斤,砸在亲人的心上。望着他散乱的白发,儿子、儿媳抽泣着说:“爹,您这年纪,真不要命了……”
198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刘金城陪同李公涛拜访黄养明工程师,征求他对碑林总体规划图的意见。黄工家住宋都御街附近,当上到第二层楼梯时,李公涛突然晕倒,刘金城看着他脸色乌青,心急如焚,非要送他到医院,可李公涛坚持来到黄工家。在汇报情况时,李公涛用手使劲顶着肝部,虚汗直流,脸色苍白。刘金城不禁动情地说:“公涛啊,愚公移山是为了自己走路方便,焦裕禄治灾是党组织派去的。您这么大年纪,这么个身体,放着清福不享,非要拼着老命四处奔波,到底图个啥?”
李公涛说:“我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有生之年已经不多,时间对我来说更宝贵,我要抓紧时间,为人民、为祖国争取多作些工作。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给自己后代留下家产,不如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1987年春节前夕,公涛家刻好的石碑日渐增多,堆满了全院。不料,公涛最钟爱的小孙子宝瑞在院里玩耍时,他的右腿被一块几百斤重的石碑砸成粉碎性骨折。宝瑞的哭声撕人心肺,儿媳爱芳把儿子抱到李公涛面前,向来性格刚强的李公涛背过脸来,掉下了眼泪。他为这个家难受,为爱芳心酸。他觉得自己欠了爱芳的账啊!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公涛担心石碑把小孙子腿砸断后,会受到全家人的埋怨,碑林事业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小孙子成为残废,将是他终生的遗憾。当时他压力很大,结果爱芳将儿子送到医院,又叫农村的妹妹来照料孩子,自己仍坚持工作,全家没有一句怨言。
为了节省开支,大儿子孝泉自己学开车。1990年7月17日,他顶着烈日出外办事,在返回途中修车时,滚烫的水箱蒸气突然喷出,右半身全被烧成明晃晃的燎泡,疼痛难忍。
李公涛知道了此事,看到儿子半边红肿溃烂的身子,他一时怔住了。想想儿子的孝顺,想想他为碑林做的一切,李公涛对着空旷的大院放声痛哭,不禁大喊一声:“孝泉,你跟我受苦了,我对不住你啊!我错划右派,把全家带入21年的苦难日子。现在生活好了,成了万元户,我又创建碑林,把全家又带入没明没夜的艰苦奋斗之中,我对不起全家啊!”
李公涛一家对翰园碑林奉献的太多了,付出的太多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何止是人、是钱、是物,还有血和泪!
三
李公涛说:“要创业,就要艰苦奋斗。”为了给碑林筹集建设资金,他要求全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他家的生活水平,还赶不上一般的农家标准。家里每天都是粗茶淡饭,馒头就咸菜是他本人的家常便饭。
李公涛出差在外,为了节省旅费,宁肯站得腿肿,也不坐卧铺。晚上住宿总是找收费最低的旅社,甚至住大铺。如果带车出差,他就带上被子,晚上干脆睡在车上。
1989年,碑林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他每次进京开展工作,总是带一大包玉米糁和自家蒸的馒头。北京白菜上市,他就到菜市口,把别人丢掉的菜叶一包包捡起来,带回办事处煮煮炒炒当菜吃。有一回,被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罗丹看到了,罗丹感慨地说:“我还从未见过,万元户在街上捡菜吃。”
1993年,翰园碑林应邀到香港举办碑林拓片展览,香港许多报纸,有的头版头条,有的整版,还配有李公涛的大幅照片,详细报道了李公涛创建碑林的事迹,公涛先生一时成了香港的新闻人物。又有谁知道在辉煌的背后,他是怎样艰苦创业的呢?
香港办事处成立时,为了节省开支,办公桌、文件柜、沙发、椅子、电视机等办公用具是李公涛捡破烂捡来的,白天怕丢人,就利用晚上后半夜去捡。有一次,他发现垃圾堆中有一台铁皮滚轴办公桌还有6成新,立即决定后半夜捡回来,但离办事处有500米,在扛到办事处14层楼时,已累得汗流浃背。结果,公涛右肩膀上压出一块淤血,自己摸摸,笑了起来,觉得自己虽然吃点苦,却没有辜负支援翰园碑林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期望。在香港外出办事时,李公涛舍不得吃14元一碗的汤面条,硬是饿着肚子回到办事处啃方便面。香港物价高,香烟也很贵,舍不得买香烟,就到处寻找卖烟叶的地方,回来自己卷着吸。在香港期间,李公涛从没游览过一个景点,整天都在为碑林的事业而奔波。
凡是到过李公涛家的人都知道,他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李公涛住的房子、坐的藤椅和沙发,还是以前的旧房子、旧藤椅和旧沙发。李公涛严于律己,又严于治家。多年来,他和他的家人都是按照《家训》来做的。他教育家人说:“学习要向前看,生活要向后看。”并约法三章:“碑林建成之前,不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
这就是一个百万富翁的生活。他不是没有钱,也不是吝惜钱,他是想多节约一分钱,多刻一块碑呀!在今天,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中,从公涛先生身上不正感受到了他艰苦奋斗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吗?
四
1992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翰园碑林建设事宜现场办公会议,使悬而未决7年之久的翰园碑林园址问题得到解决。
园址确定以后,李公涛积极进行设计、施工。他集思广益,提出高质量、高起点,要经得起千秋大业的历史考验,争取创当代一流建筑水平。为了绘制好“碑林规划立体图”,他整整3天3夜几乎没有睡觉休息。在碑林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薛艾问他:“你怎么这样干?哪来这么大的劲?”公涛笑着说:“伙计!你不懂吗?老牛自知夕阳短啊!”
李公涛一方面积极组织施工,进行建园一期工程,一方面又带领碑林全体职工参加劳动。他捡砖,修路,平地,盖房……什么活都干。一次修路时,他带头跳进湖水里,由于劳累过度,跌坐在泥水里。许多职工都劝他休息,而他爬起来后仍然坚持劳动。当时很多人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在翰园碑林工作的同志,无不为李公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异口同声地说:“李公涛和焦裕禄一样,心里装的只有碑林事业,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老伴说:“对老李来说,那碑林简直就是他的命,一天到晚,除了碑林,他就没有别的事。”
李公涛强忍肝病的折磨,到处奔走呼号,因劳累过度,肝炎加重,终于累倒了,他不得不住院治疗。
经医生检查,他不仅患有严重肝病,还有心脏病、脑萎缩、动脉硬化、高血脂、气管炎等多种疾病。可他的心时时刻刻还在碑林,见到来看望他的同志,不谈病情,只是一个劲儿地谈碑林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有一次,市委领导到医院看他,语重心长地说:“老李呀,你的身体是和翰园碑林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它属于翰园碑林,也属于全市人民,你要多保重啊!”
李公涛无限感慨地说:“还是我那句老话,活着为建设碑林献身,死了做忠实的看园鬼。我多么想在我的有生之年建成碑林,亲手交给祖国,交给人民啊!”
五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帮助他搬走了两座大山。公涛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人民。学习公涛精神,支援碑林建设,已成为一股时代热潮。在公涛精神的感召下,一批优秀人才汇集在翰园碑林,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地为翰园碑林作奉献。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翰园碑林是一方净土,是现实生活中的“君子国”。报酬在这里是微薄的,人心在这里却是向上的。
无私奉献精神,使李公涛的事业成了中华儿女的共同事业,影响所及,越出莽莽中原,遥播海外。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机关、学校、部队、青年团参加了义务劳动。许多老干部、书画家、企业家、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少先队员以及残疾人纷纷到碑林捐款捐物……
在公涛精神的感召下,出现了许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面对这些,李公涛不知多少次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他说:“从创建碑林那一天起,我每天都受着社会的教育。我的全家支持着我,社会各界鼓舞着我,海外爱国华侨鼓舞着我,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鞭策着我,一想到他们,我就忍不住流泪。我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报答,只有拼命工作,早日把碑林建成。”
李公涛全家人都投入到碑林建设中,家里所有财产无保留地归碑林使用,全家所有收入全部投入碑林事业,资金账上清楚地记录着:
大儿子办经济实体的收入全部投入碑林,全家装裱字画收入全部投入碑林,海内外对李公涛个人馈赠的礼物全部投入碑林,出席全国劳模会获得的奖金全部投入碑林……20年来,他全家共为碑林建设无偿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惊人的数字啊!它凝聚着李公涛全家人对祖国对民族的一片赤诚。
李公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率子携孙,祖孙三代刻碑不止,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基本建成。它占地120亩,刻碑3700多块,碑廊长达3公里。碑林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园林景色,山清水秀、风光如画。
翰园碑林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不仅可以从碑刻中去细品文化,感悟历史,又可欣赏山水风光。
李公涛全家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海内外有1000多家新闻单位报道了5000多次。中国翰园碑林被新闻界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民办碑林”、“中国最大碑林”、“世界之最”。称翰园碑林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是“益于当代、功系千秋”的“精神文明丰碑”。称李公涛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当代文化愚公”。赞誉公涛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骨和本色。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翰园碑林的精神价值远远要高出她的物质价值。省评估专家对翰园碑林进行了评估:总资产1.5亿元,其中无形资产就占1.2亿元。这无形资产就是李公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翰园碑林的建设,已对本民族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李公涛和碑林建设者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一座德育基地,成为教育时人、启迪后人的精神文明丰碑。
六
中国翰园碑林20年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李公涛及其全家实践“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的历史,也是一部翰园碑林发扬艰苦奋斗,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历史。
党和人民给予了李公涛许多荣誉,开封市人民政府委任他为中国翰园碑林终身主任,连任开封市第6届、第7届、第8届政协委员。他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在中组部召开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会上,他被选为先进代表,并作了典型发言,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还被评选为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供销社系统三大名人之一和全国15家“美好家庭”之一。李公涛的事迹,先后被载入《中国年鉴》、《河南年鉴》、《开封年鉴》、《当代共产党人》、《天下名人传》,被美国世界名人传记协会评选为1994年和1995年世界最受尊敬的人。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美国世界文化名人录、香港世界名人中心、中国第一部世界名人大典等均载入李公涛的事迹。
胡锦涛、曾庆红、李长春、李铁映、吴仪等中央领导同志曾亲临翰园碑林视察,高度评价李公涛的创业精神。胡锦涛接见了李公涛,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赞扬道:“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特别是2004年7月7日,中央首长亲临翰园碑林视察,亲切接见了李公涛,并合影留念。
面对这些荣誉,李公涛说:“创建翰园碑林,我只起了个领头作用,一切功绩属于大众,翰园碑林属于人民。我决心率子携孙继续艰苦奋斗,刻碑不止,直至碑林全部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以实现我的夙愿和向全社会的承诺。”
李公涛身体力行实践“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李公涛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和“当代文化愚公”是当之无愧的。
时代呼唤公涛精神,愿公涛精神发扬光大,愿当代愚公遍及神州!
河南省孔子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刘长春发贺信
开封网08年10月11日讯河南省孔子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开封市隆重举行。市委书记刘长春向大会发来贺信,向会议的召开及与会代表和嘉宾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欢迎。
河南省孔子学会由省社科联主管,在省民政厅登记注册,以研究孔子、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全省性民间学术文化团会。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及来宾共有100多人,大会收到海内外50多个社团和个人的贺电贺函。
刘长春在贺信中说,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开封素以人文荟萃而著称,开封是儒家文化创始人之一的孟子见梁惠王之地,城市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人本、和谐、中庸、诚信等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原崛起和中原城市群建设、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开封城市品位和人文魅力得以不断提升和彰显,河南省孔子学会换届大会的召开,有利于激励更多的孔子研究者、儒学专家、学者和广大知识界人士,参与到儒家文化研究中来,推动我市文化强市建设,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省第四届孔子学会新当选的会长王笑南说,河南省孔子学会是中国翰墨碑林创始人李公涛先生一手创建的,创办以来积极开展活动,举办了“国际儒学”、“儒学与诚信儒商”、“儒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等大型学术活动,出版发表很多专著和论文,已成为儒学国际学术研讨的协办单位。今后协会将以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弘扬孔子及其儒学,积极开展学术年会等业务活动,为实现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做出贡献,使协会在外界产生较大影响,为河南争光,为中国人争气。
会上,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付永聚先生作了题为《儒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学术报告,精辟阐述了弘扬儒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