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近年大力提倡国民教育,香港中文大学去年底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560万,将于全港30所中小学展开为期2年的国民教育计划,结合中文、常识等科目的课程,设计教材渗入文化元素,避免向学生“硬销”中华文化。计划又安排教师及学生访孔子故乡泗水,亲身感受儒家文化发祥地。
中大名为“中华文化·中国心”的国民教育计划,是去年12月优质教育基金批出最高金额的项目,由中大教育学院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主办。中大教育学院院长兼计划其中一名总监李子建接受访问时说:“计划特色为结合中文、常识、历史、综合人文等学科的课程,设计主题学习教材,让教师授课时可渗透中国文化元素。”
计划统筹主任高慕莲举例说:“如学校教杜牧的诗《清明》,计划会设计延伸课程,准备教材供教师向学生讲述孝亲感恩的民间传说,灌输孝道。教材亦引导学生从清明节反思生命的意义。”
为期两年的计划会组织学生进行寻根之旅,带领参与学校的师生到孔子故乡泗水考察。计划另一总监刘国强指出,泗水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盼望学生透过亲访当地,加强对孔孟文化的认识。
于下月展开的计划,将邀请25所小学及5所中学参加。李子建透露,已有10多所学校有兴趣参与。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中文科老师袁国明指出,中三学生须应考全港性系统评估 (TSA),为应付考试,初中教授中文科时,较注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难免忽略文化元素,“因为考试(TSA)不会考文化元素”。
袁国明以教授《论四端》为例:“《论四端》为一篇议论文,包含仁、义、礼、智等美德,但学校一般教授时,都把重点放在议论文的写作手法,而儒家文化则较少提及。”他期望透过参加计划,可在课程上渗入文化元素,避免过分侧重培训学生语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