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主办 2009年2月1日
当儒新闻
孔子2559—中国教育的新希望(下)
王殿卿
(接上期)北京奥运会之后,以孔子、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热”---中国文化热不断升温。
9月1日新学年开学前后,祖国大地从南到北一些学校以祭孔的形式迎开学和过教师节。
8月31日,纪念孔子诞辰2559周年暨成年礼和拜师礼活动,在福建侨乡“泉州府文庙”举行。身着古装的娃娃们沿着状元桥缓缓步入会场,手持简书诵读古文。9月1日,《中新网》以“弘扬尊师重教 泉州学子新学年拜孔子”为题,以图片的形式予以发表2008年9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农村小学---黄杉木店小学师生,纪念孔诞2559诵读经典活动,场面庄严肃穆。
见到这种场面,人们可能见仁见智。但是,它的确代表着一个正在兴起的文化新潮流。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学校,每年新学年的开学,每年的教师节,都能如此以纪念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为内容开展活动,有利于新一代中国人逐步形成一种,崇敬祖先、发愤求知、修炼品德、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素质与气节,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教化万民、化民成俗的正气。若能年年如此,就会逐步形成全民的文化新自觉、新主动。就能为建构中国特色的中国教育提供舆论准备和广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既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将孔子及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并已高高举起昭示天下,那么,在中国的各级各类学女送进这种教育机构,寄希望下一代从小亲近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为学会做人奠定基础。它表明国人对教育的新需求与新选择,是对智育第一,把人培养成为工具“现代教育”的一种无奈与扬弃,它预示着国人教育观念的新觉醒。一个逐步失去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教育,仍然是一种“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教育,它只能使新一代国人的文化生命残缺不全。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就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教育才能救中国。
2008年世界“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到2008年年底,将有300所孔子学院分布在五大洲,全球排名前200名的大学中有40间已建立孔子学院。当今,世界各国共有3000万人学习中国文化,预计到2012年这个数字要翻番,将达到1亿人。孔子学院也将达到500所。
两年前,2006年4月2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非洲肯尼亚,视察了内罗毕孔子学院,对“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贡献,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等,都做出了高度评价。
两年后,2008年11月19日,胡锦涛主席出访南美洲,同秘鲁总统加西亚会谈时指出,“两国有关部门和院校已就秘鲁建立3所孔子学院达成了一致。”会后,“两国领导人还见证了秘鲁3所大学建立孔子学院授牌仪式”。
当今,孔子学院已经落户世界各大洲,孔子的肖像和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处处可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正在成为一种普世价值。
2008年4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 正在上书法课的美国学生,用毛笔聚精会神地书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次楼。
2008年11月8日,报道法国孔子学院,给孩子们上的一堂书法课。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篆体的“鸟”字。“猜猜看,这是什么动物?”他问道。
“是一条龙吗?”一个小女孩最先发言。老师摇摇头。后排一个男孩将手举得老高,大声说:“是鸟!”老师高兴得将这个字奖励给了这个男孩来。男孩立刻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样子。大家也都羡慕得看着他。
2008年8月27日《中新网》报道了,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举办中日青少年合唱团交流会。在“世界孔子学院论坛”期间中国驻日本大使与立命馆大学校长共同展示温家宝总理参观立命馆大学时的亲手题词: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当西方掀起一波波“中国文化热”,各个国家的新一代开始接受中国智慧的时候,中国人怎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可能是近200年来一种世界性文化观念的大转变,西方文化“中心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成为历史。中华文化、东方文明开始摆脱“弱势文化”的历史命运,中国人将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文化的脊梁。近百年来形成的“全盘西化”论,将在新一代的心目中逐步发生动摇。用西方人制作的鞋拔子,硬把只能穿43号鞋中国人的脚,塞进西方人制造的37号的大铁鞋,这种“科学方法论”,也必将在反思的基础上受到质疑。即使当今,仍有国人寄希望用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作为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核心价值,但是有过100多年的教训和30年来中国大发展经验的中国人,不会再次重蹈“全盘西化”的覆辙。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文化新觉醒、新主动的标志。海内外的中华文化热、国学热,为中国教育再次找回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历史机遇。发端于民间的诵读中华经典和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的民办教育的兴起,为改革中国教育,建设真正属于中国的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前期的试验。100多年来我们曾经学习了来自西方的各种教育理论,试验过各种教育模式,究竟有何得失?尚待做出历史反省。而今,是否应该比较清醒地从孔子教育思想当中、从五千年历代祖先的教育智慧当中,寻求与开发那些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并使一些中国人成为历史名家的教育智慧,来建设属于中国特色的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新模式。孔子2559给中国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
(摘自国际儒学联合会网站)
典故渊源
为什么“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做“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人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拢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所以,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而官员戴乌纱帽则起源于东晋,但成为“官服”的一个组成部份,却是开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在宋朝修改后加上了双翅,一直到明朝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当官的代称了。
报:省社科联,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
赠送:国际儒联,中华孔子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儒学研究机构
送: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
《当代儒学》编辑部 邮箱:mail-ccc@163.com 电话:0351- 2029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