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内容:随着河西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的不断延伸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纳入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课。今年是该校的“校园文化年”,学校将继续以国学经典诵读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这种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巨大能量源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跨越、壮大,不断地谱写壮丽辉煌、可歌可泣的新篇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化,以及国际风云变幻、世界竞争激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得越来越明显、清晰,越来越紧迫、关键了。
河西区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适时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种下中国根,留住中国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学校。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学校德育,是以德立教的重要方面,是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独具河西特色的文化德育之路。
诵读
河西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民族经典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明德国学馆是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本市文史馆馆员柯兰女士创办的,是本市以及北方地区第一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普及国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民办公益性教育机构。成立三年来,国学馆开展了大量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宣讲近百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7月6日,明德国学馆成立。
7月11日,在曲阜“三孔”设国学教育基地,实地实景学习《论语》,感悟孔子思想和情怀。200名师生接受培训。
◆ 5月开始,国学馆为教育系统培训中小学国学师资。各校相继开展国学教育,一年有三万多学生受益,并涉及到学生家庭。
5月开始,深入中小学、社区、社会团体、街道、企业宣讲和辅导经典著作学习。
8月,在世界红万字会台湾总主会天津办事处主任娄壮志女士热心资助下,国学馆成立道慈培训班,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国学知识。
进入四月,河西区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区各中小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30所传统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更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河西学子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从2007年开始,河西区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始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创立了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五德目标”,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广泛开展相关教育。区教育局依托明德国学馆以点带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并对各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辅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创设学习机会,组织他们参加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的培训。各实验基地校在学校国学辅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著作的导读,并利用晨读时间广泛开展诵读。2009年,已有20所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在进行传统经典教育的过程中,河西区教育局和各个学校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传统伦理显像化,让现代的道德行为标准在传统经典文化中找到依据。在“每天告别一陋习,良好习惯我养成”的主题行为规范教育月中,每个学生为自己制定了“十个文明好习惯”,有效促进了行为规范的落实;以“我为社会献爱心”为主题的“河西学子爱心行”社区服务活动中,学生们定向扶助残疾特困家庭112户,帮扶特困家庭学生100余人,爱心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增强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以仁爱之心关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识。各校还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在所属社区建立了“美德实践基地”,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了重要作用;寒假期间开展的“做中国人、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的年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借助奥运盛事这一契机,以“经典文化迎奥运”为中心内容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们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行为中体现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刻理解。
随着河西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的不断延伸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纳入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