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常说,中韩两国都属于“儒教文化圈”,其文化的“根”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人说,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在韩国“开花结果”。在韩国,影响数代人的孔孟之道不仅得到延续和发展,且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中,成为价值观、生活观的主要标准和内容。而物质极度丰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在,儒教的传承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释尊大祭被列入“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5月11日,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的大成殿。来自韩国各地的儒林人士和国内外嘉宾1000多人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进行孔纪2560年的春季释尊大祭。虽然这一天下着雨,但参加仪式的人们热情不减。受邀观摩祭孔仪式的还有来自中国、印尼等国的专家学者及不少访韩游客。
最引人瞩目的行礼官是京畿道知事金文洙。作为韩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道的最高行政长官,他负责的是向圣贤和祖先敬第一杯酒的角色——初献官。他始终以非常虔诚的心情完成“初献礼”。
金知事对媒体表示,孔子和圣贤们强调“仁义”,要实行道德政治,而这种“教诲”现在对国家和个人来说,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均馆一位学者不无自豪地说,作为国家指定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85号,释尊大祭是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的祭孔仪式。几年前,成均馆几位学者赴中国曲阜“朝觐”。当时他们在曲阜再现了祭孔仪式,让当地人及专家在 “大饱眼福”之余,对韩国能完整保存并再现古老的祭孔仪式感到惊讶。
每年的释尊大祭于5月11日孔子祭日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在成均馆和全国各地234个乡校举行。它祭拜的是孔子等五大圣贤以及中韩两国的先贤们。
释尊大祭可谓是一门综合艺术。因为它既有朗读祭文、烧香、磕拜、敬酒等严格的祭祀程序,也有专门演奏的祭礼乐和舞蹈。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参加仪式的男子要磕4次头,女子则要磕两次。主持仪式的人更是有许多“禁忌 ”。比如,活动前几天开始不能喝酒,不能听音乐,也不能参加葬礼等。
韩国有关部门非常重视祭孔仪式宣传。每到举行释尊大祭的时候,他们总是邀请驻韩外交官和国外媒体的记者们来参观和观摩。
儒学曾经是朝鲜王朝的统治理念
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有地理相近、文化相似的特点。到过韩国、朝鲜的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特别是古建筑、礼节、风俗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几千年的交流和来往中,两国文化交融而自然形成的结果。像风靡中国的韩剧所表现出的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都有儒家思想的深深烙印。
朝鲜半岛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韩国有些专家认为,公元前3世纪儒学开始进入朝鲜半岛。而到了高丽王朝中后期,儒学思想逐渐地深入生活当中,对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法律制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4世纪末,朝鲜王朝的出现更是把儒学思想发展到极致。朝鲜王朝成立伊始,就开始着手制定国家法典,而这些法典的制定基本上以儒教的理念和经典思想为依据。儒教思想和朱子学说还成为当时学术文化的原理和基本标准。王朝成立成均馆和各地乡校,把先圣先贤作为偶像和精神支柱,实行学校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朝鲜王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儒学家,像李滉、李洱等大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们的研究使儒教哲学在朝鲜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影响到日本的儒家学说。但到了后期,儒家各学派之间出现不少分歧和争执,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影响到了国家政治和统治理念。
朝鲜王朝后期,在西方新思想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冲击下,儒学逐渐失去原来的统治地位,甚至成为守旧的代名词。
日本对朝鲜实行殖民统治时期,曾经把成均馆降格为“经学院”,大力宣传所谓的“皇道儒教”。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经全国儒林界的决议,恢复了成均馆的地位。
渗透韩国人生活的儒教面临冲击
长期的儒教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韩国人生活当中方方面面。
韩国社会非常讲究“长幼有序”,这可是错不得的。尊重老年人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韩国,公共交通工具上人虽多,但车上的老年席总是“虚位以待”。如果有“不懂规矩”的年轻人占用这个席位,马上会遭到众骂。韩国人经常说,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是这个社会的最大财富之一。还有一些规矩是“硬性”的,比如说,长辈面前不能吸烟,与长辈喝酒时要侧着身喝等。
韩国的等级观念也非常之强。军队强调要“上命下服”,不管你是当红明星或是高干子弟,只要参军了,必须听从老兵的“摆布”,甚至要忍受谩骂和侮辱。军队里时常发生自杀、枪击等事件,其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一些公司和机关,上司的权威是不容侵犯的,常看到下级看上司的眼色行事。韩国人职场生活压力很大,经常借酒消愁,而这种森严的上下级观念也是压力之所在。
儒教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是“贤妻良母”。这种观念至今还大有市场。好多年轻女性结婚后辞掉工作,专心做全职太太。而且是越有身份地位的家庭,这种现象越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儒教传统观念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
每当逢年过节,“回乡潮”使韩国大部分高速公路陷入几乎瘫痪的地步。韩国媒体把它形容为“民族的大移动”。回家的主要目的是祭祖,特别是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对年轻的新一代来说,每年必须经历几次冗长而烦琐的祭祖仪式,已成为一种负担。
不久前,一家韩国媒体称,最近的电视剧里消失了“朝鲜王朝”,新开播的史剧不约而同地把时代背景选择为朝鲜王朝之前。文章认为,以儒教为统治理念的朝鲜王朝时代很难寻找女强人、女领袖等出类拔萃的女子形象。这与女性地位越来越提高,女性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2007年4月27日,韩国正式废除“户主制”,替代的是家族关系登记法。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子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随母姓。这在韩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女性界为之欢呼雀跃,而韩国儒教界人士为此感到沮丧。成均馆、地方乡校以及全国儒林界的代表曾提出抗议并示威,想阻止这场“灾难”,但最终回天乏术。
随着“户主制”的废除,过去韩国社会中贤妻良母的“内助”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不久前,一家韩国媒体报道,现在丈夫们最希望得到的妻子的“贤内助”,是经济上的帮助。
现任成均馆馆长崔根德认为,儒教始终如一的目标就是构建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想社会。而现在的社会因科学文明和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失去了必要的平衡。他认为,韩国现代儒教追求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精神和物质上都能得到满足的社会。
韩国儒教界的一些改革派人士指出,儒学的思想中也有强调变化和发展的内容,在不改变儒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必须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步伐,更好地去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和平衡。
链接/LINK
韩国儒学最高学府成均馆
成均馆在韩国儒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其前身是高丽时期的国子监,1298年改名为成均馆。它是高丽和朝鲜王朝时期的最高教育机构和学府。
朝鲜王朝时期的成均馆实际上是在通过学问研究和教育,普及统治理念,培养具备儒教知识和理论的官僚,从而为加强和维持封建王朝做出了贡献。朝鲜王朝末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成均馆的教育方式和性质发生了变化。1895年开始,成均馆新成立经学科,开始向学员教授历史、地理、世界史、数学等“新学问”。
今天,韩国代表儒教组织的中央机构是财团法人成均馆,下属机构是各地的乡校财团,由其管理韩国各地的乡校。财团法人成均馆于1946年成立了成均馆大学,该大学的儒学学院以传授儒教思想为己任。另外还设有儒学研究生院,主要培养儒教的高层人才。
儒道会是韩国儒教信徒的全国性组织。中央有总本部,各市和道有本部,下属机构有支会。
此外,韩国各地还有230多所乡校,其中不少乡校列入国家级或市、道级的文化遗产,大多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作为朝鲜王朝时期儒学的地方教育机构,乡校是大多数儒生“立身扬名”必须经过的一道关口。政府派遣达到规定级别的教官对学生进行教育。乡校又是文化活动,特别是举办与儒教相关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的释尊大祭、祈雨祭等大多在乡校举行。因此,它发挥了聚集民心、引导民众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