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儒学 >> 当代儒英 >> 正文
巾帼儒英——天涯在小楼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中心 (2009年6月10日8:52) 作者:范晓妮辑

 

    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汉服运动、读经教育的推动。由以下心灵文字大家可对这一可爱、可敬的“奇女子”略知一二:


一个人的祭礼
——天涯在小楼
 
    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一个人的祭礼
  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
  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现在的祀孔大典。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
  
中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
  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
  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
  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
  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一生只做一件事
                     ——天涯在小楼(2006-3-26)
 
    当我认识到了汉服复兴的意义,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无法走另外一条路了,而在2003年以前,我还在申请去云南直教,差一点就去了,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好遥远。
  我不止一次的听到别人说,你干嘛对汉服这么执着,要知道,中国还有好多人吃不上饭,还有好多孩子上不起学,还有...
  我通常沉默着,因为我知道他说完这些以后,也不会去给那些吃不上饭的人一口饭吃,更不会拿出哪怕100块捐助给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那么我还有什么可说的,难道要我随声附和,然后和他一样轻松无畏的生活?
  其实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他能做好这一件事,就可以称上伟大了,我不敢说自己是伟大的,但我也只想做一件事。    
 
 
 
從根源上拯救我們的民族:讓中國孩子都能讀古書!
——天涯在小楼(2007-5-11 )
 
    自從1921年小學語文課本廢除文言以來,中國人就喪失了閱讀古書的能力。現在我們動輒聲稱古文晦澀,文言難懂,滿紙如同外文,並不是因為古文真的難懂,而是沒有在語言文字學習能力最高的黃金時期——即13歲以前(開始的時間應該更早,至少不晚於3歲)——培養閱讀文言的習慣,所以就一輩子喪失了讀文言的能力。
  
   中國人不能讀中國古書,即使讀也是讀譯文,或者是二手文字,比如於丹的論語心得,別人的心得再好,終究是別人的,更不要說有人在有意篡改古書,曲解古人。
  
   我們不能讀古人的思想,就不能從中瞭解古人的智慧,不能瞭解許多歷史事實,對於古代文明的理解就會處於虛無狀態,自然不可能然生自豪感和認同感。
  
   中國人不瞭解自己的傳統,進而推翻傳統批判傳統,人云亦云,妄自菲薄,就是從中國人不能讀中國古書開始的!(哪怕要批判,也要批判自己懂的東西,不懂憑什麼如何批判!)
  
   但是,文言、古文是否真的那麼難呢?古代任何一個讀書人,平時說話用白話,寫文章都用文言,閱讀文言書籍和閱讀白話書信一樣順暢、毫不吃力,為什麼?因為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讀古文。對於孩子來講,沒有什麼難易之分,你教他白話他就會白話,教他英語他就會英語,叫他梵文他就會梵文,教他文言他就會文言!
  
  所以文言對於他們來講就可以如白話文一樣容易。而一個孩子能應用文言不必擔心他不會用白話文,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人只會讀文言文而因此讀不懂白話文。宣導白話文的胡適之,五歲讀完四書五經,七歲能做詩,十一歲就讀資治通鑒,他長大後在美國演講,中國詩詞古文信手拈來,不需查找,英文水準一流,並且是白話文大師。為什麼?因為他從小培養語言能力、記憶能力,這些都有助於理解力的提升,於是他學英文也快,學西方文化也快。
  
  近代的白話文大師,都是讀古書長大的,胡適魯迅如此,錢鐘書、沈從文、朱自清、徐志摩都是如此。不僅如此,中國人在世界科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科學家,也都是讀古書長大的,中國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金的人,幾乎都是讀古書長大的!
  
  割斷自己的傳統,喪失的不僅是理解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能力,同時也減弱了學習吸收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能力,減弱了學習科學的能力,所以中國的科學技術都是模仿外國,始終不能在國際科技領域上有突出的表現。從1920年以來,不讀中國古書長大的這一輩人,在文學、科技、藝術、哲學等等各領域,幾乎毫無建樹,這是活生生的事實,難道還不足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嗎!
  
  有人說文言那麼難,孩子怎麼會懂?這是不瞭解人類學習語文的原理。一個嬰兒出生是一張白紙,你教他說“媽媽爸爸”,他也不懂,但你無數次無數次的重複,他就懂了。你教他小貓小狗的故事,他也不懂,說得多了,他就懂。你教他“子曰學而時習之”,他還是不懂,但總是重複,直到他能背誦,他也許就懂了,暫時不能深刻理解沒關係,因為他可以用一輩子去懂,越長大越懂,理解的層次也越來越高,一輩子都忘不了,一輩子都可以讀中國的古書!
  
  如果等到你完全懂了的年紀,比如像我們現在這麼大,再去想學古文,再去培養讀古文的能力,就已經晚了!
  
  近些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中國文化沒落的真實原因。滿清的禁毀閹割當然是一個,而更根源的原因在於,由於滿清的奴化教育,使近代中國人嚮往西方文明,拒絕傳統文化,用白話文取締古文,徹底斷絕了中國人瞭解古人智慧的道路。滿清薙發易服,讓漢人不知道自己是誰,而近代廢除古文的策略,使中國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文革。
  
  文革這一批人,都是接受白話文教育長大的,他們沒有讀過古書,不知道中國文化真正的含義,所以當別人告訴他中國的傳統都是垃圾和糟粕,他就信了,他不信也沒辦法,因為沒有能力找出論據,因為他看不懂古書,看不到中國文化的精彩!
  
  我們這一代,算很有幸,雖然依然看不懂古書,但至少在一個資訊開放自由的環境中,能夠接觸到傳統皮毛,也能被深深吸引,從而挖掘更深的內涵。也有人被傳統深深吸引後,開始研讀古書,也有了讀古書的能力,但相比于從小就養成讀古書習慣的人來說,就要費太大的力量,所以願意下這麼艱深努力的人只是鳳毛麟角。
  
  可是,要根本上解決民族的問題,要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的讀懂古書,能夠領略祖先的智慧,原本是那麼樣簡單的一件事。
  
  當我思索這個問題之後,一直尋找解決的辦法,直到我發現了“兒童讀經教育”。“讀經運動”與“漢服運動”一樣,面臨著許多的誤解、懷疑、阻撓、詆毀,比如去年的孟母堂事件。但也與“漢服運動”一樣,漸成“星火燎原”之勢,比如去年孟母堂被取締後,教育局迫於壓力收回成命,孟母堂沒有停課一天,相反的,從去年的十三個孩子,到現在有四十多個孩子,去年只有一個別墅,今年不得不又租了三套別墅,因為全國各地要來上學的孩子太多了,擋回去一大半都沒有用。
  
  讀經教育的首倡者是臺灣的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到底怎麼回事,三言兩語難以說清,我曾經在衣冠版發過一個帖子,如下(詳見該貼第二樓):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1&replyID=524397&id=126932&skin=0
  
  大家也可以去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瞭解更多,讀經教育已經推廣十三年,與“漢服運動”一樣,所有的問題都被提出,每個人提出的疑問也都類似,都得到了詳實的回答,完美的解決。網址如下:
  
  http://yp719.et.cyu.edu.tw/cgi-bin/leobbs.cgi
  
  為了更好的理解讀經教育,也為了不陷入人云亦云的誤區,更為了令大家有更切實可信的認識,我從去年六月開始調查讀經教育,走訪了大陸許多知名私塾,結識了許多讀經班的老師,更親身感受到接受讀經兒童的聰明活潑可愛。
  
  其中,有幾位漢網的網友,因大家已然非常熟悉,我也可以介紹一下。
  
  濟南的明磊老師,在小學課堂中實施讀經教育,大家都看過他的文章和學生的作文、詩作,以及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解和穿上漢服後的氣質,都大大超出同齡孩子的能力。
  
  河北的明德學堂,也是大陸最早的私塾之一,那裏的孩子,唐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
  
  還有信而好古先生的千金,一直是在家自學,真是太聰明太活潑了,我也寫過關于她的文章,一會會有鏈結給大家。
  
  最近見到的深圳采薇采薇的兒子小可名,深圳的網友可以作證他有多麼聰慧伶俐,見過他的人沒有不喜歡的,可名只有五歲多啊。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可以詳見我為讀經教育而開設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gyiwei,裏面內容很多,請仔細流覽。(我會經常更新,希望常來看看)
  
  我發這個帖子在漢網,因為這裏大部分的人都還沒有結婚,還沒有孩子,注意,這很重要。我要告訴大家,教育的時機一定要好好把握,教育最好是從胎教做起,就是從懷孕的時候就要給他放古典音樂和經典誦讀給他聽。我見過太多讀經胎教出來的寶寶,每一個都和普通孩子不一樣,不會大哭大鬧,很愛笑,喜歡聽古典音樂,愛看書,有的剛會說話,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就能背論語裏的句子了。尤其讀經的孩子美術、音樂、數學、體育的成績都特別好,為什麼會這樣,不是憑空沒有依據的,分析的文章都在我的博客。
  
  我們要救我們的民族,從自己做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好好培養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可是如果不瞭解教育的原理,一切都是徒勞。
  
  希望熱愛我們民族的廣大漢族同胞,好好深入瞭解讀經教育是什麼,不是因為我們要繼承中國的文化而要讀經,而是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立足在世界上,為了重現祖先創造的輝煌,為了我們重新成為一個有智慧的民族,為了我們的國家再出現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乃至於科學家!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