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福州三坊七巷内一片喜庆。随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石碑的揭幕,三坊七巷再添一道绚丽光环。
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是经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于去年7月正式启动。今年3月4日,福州三坊七巷等16条街道(区)从近70条申报街道(区)中脱颖而出,进入初选入围名单。
在公众投票阶段,福建省百姓与台湾同胞联手,通过写信、电话、短信、邮件等形式踊跃为三坊七巷投票,加之专家的普遍认可,福州三坊七巷——这一中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最终以最高票当选。
消息传来,不但榕城市民倍感自豪,台湾不少乡亲也跨海前来,在三坊七巷内的水榭戏台、双抛桥、安民巷折枝诗会等地,组织榕台民俗表演,以庆贺古韵悠悠的三坊七巷又获新誉。
斥资45亿保护三坊七巷历史街区
最早形成于唐朝的三坊七巷,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风雨之后,仍基本保留着唐宋遗存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
2006年底,福州市正式启动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工程。4年来,福建省、福州市的计划总投资,也从最初的30亿元,递增至45亿元。
重建伊始,福州就聘请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等为顾问,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出炉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瞄准世界遗产的高起点。
“修缮过程要尽量保留利用原有构件,遵照原有样式,为此,文物工作者和福州百姓耗尽心力!”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副主任杨勇说。据其介绍,在修缮衣锦坊水榭戏台时,戏台边一座上世纪已被移走的小石拱桥就曾在苦苦寻访中现身,迁回故地,令人惊喜不已。
目前,三坊七巷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林觉民故居、林则徐祠堂、水榭戏台的维修、布展已经结束并对外开放,其中,斥资1.2亿元扩建的林则徐祠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林则徐纪念馆。
同时,福州还斥巨资完成了《三坊七巷文化内涵调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依据。此外,还通过举行两岸专家与会的林则徐、严复、沈葆桢学术研讨会、开设“闽都乡学讲习所”、文儒讲堂,提升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修复工程如此评价:“三坊七巷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它的保护成果在以后会更加凸显,令人期待!”
打造闽台两岸国学教育平台
三坊七巷走出的许多名人,都与台湾有着密切联系。
家住宫巷的沈葆桢,曾率福建水师赴台驱日,并开启与推进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至今在台湾仍留有他当年所建的建筑;家住吉庇巷的沈有容,是第一个驱逐外虏、收复台湾的名将;曾住文儒坊的何勉曾捐俸修建台湾镇营盘,至今台湾还留有一条与他有关的总爷街……
三坊七巷,还是闽台世家交汇集结处。不少居于此的家庭,与台湾世家联姻,如严复家族与台湾辜振甫家族联姻,台湾“板桥林”与三坊七巷陈家结亲。这都让台湾同胞对三坊七巷有着特殊情缘。
在位于三坊七巷内的林则徐小学,不少学生正利用假期阅读《三坊印象》这部新教材。校长施燕珍介绍,《三坊印象》教材集福州民俗、名人典故等为一体,凸显闽台地缘、血缘、文缘,可借以传播闽台历史文化。
近年,在福州有关部门引导下,三坊七巷不但走入各中小学历史教室,许多学校还将历史课搬到坊巷间,利用古建筑中曾居住者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丰富历史课堂。三坊七巷已被视为闽台国学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十余个两岸青少年国学夏令营择此开营。
新鲜的动漫作品,也赋予两岸文化交流新活力。今年以来,全面展示三坊七巷这一林则徐出生、求学和经世理论、报国思想形成之地的大型动漫剧——《林则徐》,展示曾两任台湾总兵、后人及部将后裔分布海峡两岸的甘国宝生平的大型评话动漫剧《甘国宝》先后在台湾上演后,好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