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记者从海南省儋州市博物馆获悉,儋州市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累计发现17座敬字塔。据专家分析,这源于当地人供奉仓颉和孔子的古老传统。
目前,海南省仅儋州地区发现过敬字塔,具体分布在儋州市中北部至洋浦开发区海边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塔的造型多为方形或八角形,高4米-8米,以三、五层塔占绝大多数;塔的基座大都用石板铺地,首层实心,二层正面开设拱形小门,门内留有空间,用于盛放纸灰;塔腔中空,两层之间有石板相隔,塔刹有仰莲、宝珠、葫芦、雄狮等多种形制。
分布在儋州境内的敬字塔,始建年代最早的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的方形五层楼阁式石塔,最晚的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其余绝大多数的塔都集中建在清代光绪年间。
敬字塔一般没有佛塔那样巍然挺拔,也不像祭祀神仙的风水塔随处可见。位于儋州市光村镇糯村的敬字塔,塔身刻有“千秋敬仲尼,万古钦仓颉”,敬字塔供奉的是传说中的中国文字发明者仓颉及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