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历史价值的明代城墙已经消失,对古代南充人读书治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庙因长期无处栖身,最后不得不“破败而亡”。业内人士认为,做旅游就是做文化,就是文化竞争。新建筑修得多,对古建筑保护得少的现状应该得 近日,《开心学国学》、《万卷楼》等有关国学传播的电视栏目、电视剧频频出现在荧屏上,吸引了不少观众。与此同时,国学夏令营、国学讲堂在全国各地开花。这个暑假,可以说是国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记者昨(27)日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不仅仅是文化人,不少普通市民对这样的节目或者话题都非常感兴趣。有人提出,南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三国、陈寿等话题均可融入此流,还有人认为国学底蕴深厚的南充旅游,应该大做国学挖掘文章,乘势拓展,让南充旅游的“国学味”更浓一点。
喜新厌旧 历史遗迹在寂寞中消亡
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南充,融入国学元素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阆中古城、三国遗址为代表的遗迹都是历史留给南充的宝贵财富。但是,“南充旅游发展,总是新建筑修得多,对古建筑保护得少。”昨日,西华师范大学教师徐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按照徐强的指点,记者先后到凌云山、双桂古镇以及滨江路等处进行实地采访。果然发现一个个新雕塑、新景点不断亮相,而且两三年便有一个新模样。一些旅游景点,用白墙和红漆已打造或正在打造仿古建筑,却少了真正的古色古香。同时,真正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却正在消失,比如古戏台、明代城墙以及对古代南充人读书治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庙等等,早在几年前便破败不堪有的甚至消失;还有开放后的果城公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南充解放纪念碑几乎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采访中,市民游玩本地景点,大多流于形式地走马观花,对这些有历史价值的景点并没有深刻印象。反而,记者发现爱游玩的市民对于南充什么地方有新式景观、新鲜活动或美味佳肴倒如数家珍。“越‘旧’越有年头的古迹,国学价值更大。站在这些古迹前,便是和历史对话。但现在人们的喜新厌旧,让文化古迹在寂寞中消亡。”徐强担忧地说。
景点分散 国学旅游有待“淘金”
国学,也即是指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南充旅游的国学,有三国文化、状元文化、春节文化、古代诗词、古代天文、风水文化等。与国学相关的人物有陈寿、张飞、任瀚、谯周、杜甫、落下闳等。不难发现,虽然南充国学覆盖的旅游载体相当多,但景点分散,不成体系,也没有专门的资料或著作进行梳理。
据了解,除了三国文化已形成较成熟的路线,“春节老人”和“风水城”正逐渐形成品牌,其他散落民间和隐藏在城市角落的景点及其呈现的文化精神并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也没有成熟的旅游路线。街头采访中,不少市民对于“奎阁”、“读易洞”、“谯公祠”等充满国学韵味的景点感到陌生,没有几位市民能完全说出北湖公园一角雕塑墙上的“南充四杰”的名字。而更严峻的现状是,各种文化景点其实最终都指向“国学”,但它们相互之间并没有贯穿交叉,更没有形成国学旅游的系统。形散神散的旅游景点不能让游客一来到南充就能对本地国学底蕴有系统直观的了解。
从嘉陵江大讲堂到阆中掀起的全民学国学热潮,贯穿国学的文化游正走上自救之路。市旅游局副局长陈多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做旅游就是做文化,旅游竞争也就是文化竞争。”南充有优势,但还未完全释放,还待“淘金”。但有理由相信,经过国学大浪洗礼后,南充旅游定将更加闪耀夺目。到纠正
|